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今舉辦「不尋常對話-奪地、搶水、爭能源-氣候變遷對和平的威脅」講座,邀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與資深媒體人蘭萱對談。趙舉歷史紀錄分析,國家穩定與戰爭衝突與氣候變遷有關,台灣面對16大氣候治理挑戰,尤其能源與水資源課題上,應建構公眾理性對話場域,完善社會韌性。
趙恭岳指出,從古埃及王國滅亡到延續迄今的敘利亞內戰,皆與氣候變遷影響有關,過去談安全多半從傳統安全角度,但氣候變遷與疾病傳染,已是易被忽略的典型跨境非傳統安全衝擊因素,將連帶產生物理、社會及國際環境的改變。
趙恭岳說,工業革命後帶來的碳排使地球溫度持續拉高,世界氣象組織去年的報告顯示,2024年為有紀錄以來最熱一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基線高出1.54度,已超過人類可忍受的適應極限1.5度,若超過2度,地球系統將大改變,近年降雨、乾旱連破紀錄,天氣災害事件與經濟損失也都不斷升高。
看台灣現況,趙恭岳說明,中央氣象署觀測,台灣平均年氣溫在過去110年上升約1.6度,且近30年增溫有加速趨勢,且夏冬季日數變化,21世紀初夏季長度增至120至150天,冬季縮短至約70天,近年冬季更縮短至約20至40天。
針對台灣未來氣候治理挑戰,趙恭岳提到,颱風數量減少但強颱機率增、更多地方發生更高的颱風暴潮、連續不降雨日數更長、極端暴雨將成新常態。災害方面,部分地區坡地災害風險提高、深度50公分以上淹水增加、海平面上升、海水溫度上升,另對於農牧業,水稻與玉米產量減少、高溫讓畜牧產量下降、文蛤受高溫危害增加、小卷捕落量減少。健康部分,都會區體感溫度上升、秋冬空氣品質變差、更常有36度以上高溫、夏天恐長達7個月等。
趙恭岳認為,氣候變遷是安全議題,像德國已發表國家安全報告,明定氣候變遷是重要主軸,恐造成整體國家穩定度下降,對台灣來說,必須更謹慎在不同層面治理上,都需要處理,才能打造有氣候韌性的社會。
趙談及台灣現況,在整體風險意識上,大家都會關心,但只要問及反映在能源價格如電價或水價等政策時,就會看到落差出現,除國家體制外,人民也要有社會韌性,先提升知識才能完善行動面。
對於是否意識形態作祟,造成台灣無法建立社會韌性?趙恭岳表示,現階段需要建構公眾對話與理性對話場域,不需要一步到位,如何逐步朝良善治理前進,是需要討論的。
趙恭岳舉例,就能源角度,台灣比較迫切的問題仍是電網,目前設計是傳統集中式電網,應逐步形成區域微電網,整體區域韌性才會拉高,未來一定要有不同的能源配比,雖目前有在推,但速度慢須加快;水資源部分,像金門缺水,最簡單快速就是廈水金運,若兩岸緊張,有無其他方式支應,不管哪個領域,都要設想可能的情境或衝突,做好準備,在發生風險時,才能有好的基本運作。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