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太空中心與清華大學攜手舉辦「太空青年培育計畫」,自2022年開辦以來,已成功培育3屆共上百名學員。今年約30多名學員參與密集課程、參訪與專題討論,強化對太空事務及政策的認知,亦在跨領域素養、國際參與力、後續影響面等表現亮眼,為台灣太空人才儲備注入新動能。

太空中心指出,自2022年計畫首開辦以來,已成功培育3屆共計上百名青年學員,並鼓勵他們參與亞太區域太空組織論壇(APRSAF)、聯合國相關課題小組論壇,逐步佔據國際發言席位。

計畫更首次以「Taiwan」名義遞交「太空議案報告」,並爭取成為APRSAF與聯合國鏈結的「國家太空立法倡議」觀察員,突破國際參與政治限制。這項外交突破不僅提升台灣能見度,也為後續學員與相關機構在國際談判舞台爭取更多機會鋪路。

本屆選訓期間,約30多名來自多元背景的青年學員參與密集課程、參訪與專題討論。結業當天,所有學員依指派題目展開專案報告,由TASA及學界專家評審,最終共選出4名優秀代表成為APRSAF代表團,將於2025年11月赴菲律賓宿霧參與論壇並進行國際展示。

清大副校長張祥光認為,培育計畫課程設計兼具政策、技術、產業及文化議題,學員普遍反映這種跨界整合訓練,增進其「系統性思維能力」與「議題議程設定能力」。不少學生表示,透過清大環文系引入的文化與永續治理議題,更能理解科技與社會互動的重要性。

清華大學環文系主任鄭國泰認為,青年學員對於文化、治理與歷史脈絡有更深入理解,也更能透過人文角度看待科技。隨著代表團遴選成功,台灣在APRSAF舞台上的代表由「官方報告」升級為台灣形式的「太空議案報告」,突顯台灣參與國際空間治理的責任與聲量。

同時,取得觀察員資格,象徵國際社群對台灣太空治理努力的肯定。這份曝光不僅提升國家形象,也為青年人才打開關鍵外交與技術經營管道,並建立起事務參與的自信與實戰能力。本計畫激發學員離開培訓以後持續在多領域發展。

目前已有約半數歷屆學員參與更多國內太空政策諮詢、新創追星計畫等,甚至有人成為後續TASA「扶植太空新創」計畫導師或顧問,參與具體立方衛星開發案例。這種師生互動與人才傳承機制,使計畫成果具備長期延續性與擴散效益。

#新竹市 #清華大學 #環文系 #太空中心 #青年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