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光電引發民意反彈,立院今(13)朝野協商太陽光電加嚴修法,擬全面規範特定區域設置太陽光電發電都要環評。太陽光電產業七大公協會今發出聯合嚴正聲明,修正案如通過,光電將面臨比火力及石化工業更嚴格審查,等於封殺未來大型地面型光電設置,對35萬從業人員、200萬人生計勢必造成毀滅性衝擊。呼籲三黨立委暫緩立法,邀請環團與光電業者公開對話。

立法院審議的《環境影響評估法》修正案,要求所有敏感區位光電設置都需環評,形同「禁建」。包括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太陽光電產業協會等七大光電產業公協,今發出聯合聲明,強調太陽光電案場如同「智慧停車棚」,不排氣、不排廢水、沒有煙囪、沒有污染,建設過程屬於低度開發。

聲明指出,歐洲普遍視光電為環境友善快速部署項目,無需環評;日本僅針對山坡地開發且面積超過 40 公頃的極少數大型電站要求。即使是法規嚴謹的亞洲國家,也對光電採區塊化、選擇性的管理。然而,台灣卻擬修法將光電視為必須嚴管重罰的污染源,以極低的面積門檻和連地號納管等條款,把低度開發的光電,加諸比火力電廠、核電廠高污染產業更高審查障礙,如此勢將封殺大型地面型光電案場的開發,加劇土地破碎化,最終成為對能源轉型的致命一擊。

從需求面看,七大光電公會也指出,台灣是出口導向的國家,半導體產業更是護國神山,國際科技大廠對全球客戶作出了RE100(百分百再生能源)的承諾。當AI、機器人等先進製程對用電量急遽攀升,台灣因為要做環評,導致審查延宕、光電開發停滯,綠電恐將瞬間斷鏈。

光電產業背後,有35萬名從業人員,涵蓋家庭人口共200萬人,一旦《環評法》修正案通過,現行審查時程本就超過國際的6到7 年,更會被無限期拉長,導致外資逃離、本資撤出,開發延宕,大量案場卡關,整個光電產業鏈全面崩潰。如此大規模失業,社會將面臨動盪不安的危機。

為了台灣能源自主、經濟命脈,35萬個家庭200萬人的生活穩定,七大光電公協會提出三點呼籲,要求立院應暫緩《環境影響評估法》修法。然後邀請環保團體、光電業者進行公開、透明的溝通與對話。第三建立雙軌制, 採納國際經驗,以環境永續與能源轉型並行的雙軌管理制度,對光電等低污染綠能給予合理、迅速的審查程序。

#光電 #環評 #開發 #修法 #2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