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光緒帝的搜尋結果,共26筆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近日戶口被翻出,意外的是學歷僅「初中」,然而溥儀實際上的成就可不僅於此,不僅精通多國語言,12歲就能用文言文寫帝王詔書,還有一對慧眼,可一眼鑑定寶物價值,並輕易看穿贗品。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 國際學術研討會今天(2日)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舉行。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歷史研究所所長陳忠純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用抗戰歷史凝聚兩岸共識,「兩岸一家人」不只是口號,而是民族奮起的印記。對賴清德總統日前紀念古寧頭戰役76週年卻避談台灣光復,陳忠純痛斥,「將抗中與抗日混淆,是對歷史的完全背叛。」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充滿戲劇性,自幼入宮,最終成為傀儡皇帝,晚年則洗盡鉛華,回歸平凡。光緒34年(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慈禧太后旋即擁立年僅3歲的溥儀繼承大統,隔天慈禧亦在宮中逝世,然而登基大典上,幼帝哭鬧不止,攝政王在龍椅下輕聲安撫:「別哭,快完了。」這句平凡的話語,卻彷彿為歷史下注,暗示大清王朝步入末路。
清朝末年的權力鬥爭,不僅消磨了國力,更直接斷送了皇室血脈的延續,從同治帝、光緒帝,再到末代皇帝溥儀,三位帝王皆無後嗣,並非單純巧合,而是權力糾葛下的悲劇。慈禧太后長年掌控後宮與朝政,刻意操弄婚姻、膳食甚至皇帝的私生活,使愛新覺羅家族的傳承被生生掐斷,皇權看似至高無上,卻在宮廷秘辛與血脈陰影中逐步走向毀滅。
光緒帝雖名義上是大清皇帝,卻長期受制於慈禧太后,無法掌握實權,即便他在西元1898年推行戊戌變法,也因慈禧掌控官僚與軍權而無法落實;改革失敗後,更被軟禁於瀛台。事實上,光緒之所以不殺慈禧、奪回實權,主要面臨三大現實困境,包括:違反孝道恐引發民心反感、官僚集團分裂造成政局動盪,以及列強可能干涉加劇國家危機。這三重壓力,使他一生只能在束縛中掙扎。
同樣是年幼登基,康熙皇帝少年時便果斷擒下鰲拜,贏得朝野支持、穩固皇權;反觀光緒皇帝,面對掌權多年的慈禧太后始終無力反擊,改革夢碎、壯志難酬。兩位少年天子命運懸殊,背後其實並非單靠個人能力可扭轉,而是牽涉皇位正統、權力基礎與朝局結構。
慈禧太后原是咸豐皇帝的妃子,地位平平,卻能在皇帝駕崩後翻身為大清實際掌權者,權傾朝野長達47年。她不是皇帝,卻掌握比皇帝更大的實權,全憑手中三張王牌:恭親王奕訢、傀儡皇帝光緒帝與果決手腕。從聯合奕訢除掉顧命大臣、扶立年幼外甥為帝,到鎮壓變法勢力軟禁皇帝,慈禧步步為營、權術高明,徹底鞏固自身地位,也為清朝埋下了衰敗的伏筆。
清朝慈禧太后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前夕,下令將光緒皇帝最寵愛的珍妃投入紫禁城內的一口水井,結束她短暫而悲劇的一生。由於「珍妃井」井口狹小,僅有巴掌寬,引發世人質疑當年如何將人推入。事實上,原本井口並非如此窄小,後來因安全需求才被改建。珍妃之死,並非單純情感糾葛,而是慈禧為維護權力、鏟除異己所做的極端選擇,也映照出清末宮廷中殘酷無情的鬥爭現實。
台東縣政府15日將台東天后宮後方2筆縣有土地贈與廟方,並舉辦受贈儀式,縣長饒慶鈴表示,國防部軍備局於1957年與廟方簽約作為營舍使用,導致中斷宗教用途,歷經多年努力,在縣府及縣議會協助並報請行政院同意後,終於實現歷史正義與信仰尊重的初衷。台東天后宮除感謝各界協助,表示未來將興建後殿。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等100多人倉皇逃亡,逃到山西太原時,先後有兩個縣令為慈禧奉上了熱騰騰的麵條,不過下場卻很不一樣,一個升官加薪,另一個卻人頭落地。
清朝宮鬥劇中有不少妃嬪為了上位,陷害其他后妃與皇子的橋段,但在歷史上並無實證,不過驚人的是,清朝皇子的死亡率真的很高,最主要有3個原因,分別是醫療不發達、早婚早育和近親結婚。
清朝皇室會定期舉辦「選秀」活動,除了是皇帝或宗室王公選妻妾的途徑,也會挑選入宮服侍的宮女,這些被選中的宮女,必須待到25歲才能出宮,但因為在古代已算高齡,想要嫁人並不容易,所以不少宮女會選擇和太監過日子,甚至還有人被強迫指婚給太監。
北京故宮又名為紫禁城,至今保存完整,是明清兩朝24位皇帝居住的地方,眾多妃嬪也都在此生活著,而光緒皇帝時期的珍妃,傳出是被慈禧太后害死在一口井裡,不過隨著北京故宮開放,不少人發現珍妃香消玉殞的那口井,井口大小只有巴掌大,根本容納不了一個成人,慈禧到底是用什麼方法讓珍妃溺死在這裡?對此,大陸歷史學者曝光背後真相。
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相當戲劇化,自幼被送進宮中,後來成了傀儡皇帝,最終洗盡鉛華,做回普通人。光緒34年(西元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後,慈禧太后隨即擁立年僅2歲9個月大的溥儀繼承大統,隔天慈禧便在宮中亡故,不過登基大典當天卻發生了一段小插曲,意外預示大清即將滅亡。
在古裝劇中經常可以看到后妃犯錯後被「打入冷宮」的情節,然而在大陸北京的紫禁城內,卻找不到名為「冷宮」的宮殿,大陸導遊房博指出,其實冷宮並沒有固定的位置,而是泛指失寵妃嬪被貶後居住的地方。
或許就是在冥冥之中,賴清德被很多人戲稱的「清德宗」綽號已愈發接近他的政治處境。歷史上的清德宗光緒帝,空有抱負,但上有慈禧的垂簾聽政,還要面對外部列強的重壓和內部各省諸侯的離心離德。
或許就是在冥冥之中,賴清德被很多人戲稱的「清德宗」綽號已愈發接近他的政治處境。歷史上的清德宗光緒帝,空有抱負,但上有慈禧的垂簾聽政,還要面對外部列強的重壓和內部各省諸侯的離心離德。
「華國美學」近年廣泛地被提及,而被冠上負面表徵的「華國美學建築」又幾乎與北方宮殿式建築畫上等號,何以廟埕甚至日本神社在台灣都不會被視為「威權」符號?文資學者蕭文杰指出,是否融入在地人文與風土是關鍵。
一首詩詞的吟唱,如果能透過一段自己喜愛的音樂旋律,自必妙趣橫生,陶然自得。
近日一位大陸網紅以愛國為名在圓明園粗暴騷擾日本遊客,引起網民與媒體熱議。雖然譴責這位網紅的聲音不少,但更多網民在討論其動機時幾無例外地翻出圓明園被掠奪與焚毀的歷史,並選擇性地曲解部份史實來強化其仇外心理,這幾乎是長期以來在政治或外交上與外國發生磨擦時的必然的現象。無怪乎許多受尊崇的學者與知識份子感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頂尖的政治、經濟與科技大國,但是導致圓明園被八國聯軍焚毀的義和團幽靈似乎仍然盤據在神州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