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布雷默的搜尋結果,共19筆
在以色列與伊朗互射飛彈、局勢急劇升高之際,儘管白宮表示所有選項「仍在桌上」,但美方軍事介入的可能性已大幅升高,其中一位專家提醒:「戰爭的難題從來不是開始,而是如何收場」。
民間舉辦「台海防衛兵推」,邀請台灣、美國、日本共9位退役上將參與,以2030年中國對台動武為想定時間點。其中台灣組的應處模式,除了毫無招架能力之外,最後也可能讓中共解放軍慘勝。看來這場兵推主要是想幫助美國軍火商來台推銷武器,對台海戰事並無多大的參考價值。
美國總統川普結束俄烏戰爭的談判缺乏進展。美國、歐洲和烏克蘭的領導階層本周在巴黎和談,但俄羅斯並未參與,還表示不急著同意停火。
即將服役滿半世紀、美國海軍現役時間最長「尼米茲號」(CVN 68)航艦,21日從華盛頓州啟航,展開印太巡弋任務,而這也預計是該艦除役前最後一趟部署任務,別具重要意義。
在川普政府加強與菁英大學對抗,大砍補助金之際,一所常春藤聯盟(Ivy League)大學正聘用一位川普盟友擔任法律顧問。
美烏攤牌對台海有何影響?國際專家認為,由於白宮把烏克蘭當交易條件,又要求烏克蘭交出礦產,不再堅定軍援。北京看到此景,可能在台灣問題上進一步測試美國,以了解美國總統川普看待台灣與烏克蘭是否不同。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全球政治風險諮詢組織歐亞集團(Eurasia)總裁、美國政治學家布雷默(Ian Bremmer)當地時間21日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WEF)年會(達沃斯論壇)上表示,隨著美國總統川普就任,「美中關係將惡化」。
近期,美國東北部頻繁出現無人機(UAV)目擊事件,引發了媒體與公眾的熱議。不少人將其視為安全威脅的徵兆,甚至產生了諸多陰謀論。然而,事實與虛構之間的界線往往模糊不清,加劇了社會的疑慮與分裂。針對此類事件,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總裁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等專家提出了關鍵建議,強調理性思考與多元資訊的重要性。本文將結合相關數據與觀點,深入探討這一現象及其應對之道,並分析這對台灣政府的啟示意義。
當前的全球局勢充滿不確定性,從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長期戰爭到哈瑪斯與以色列之間在迦薩的激烈衝突,乃至於葉門長期的內戰,國際社會無力干預顯示出顯著的全球領導真空。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稱此現象為「G零時代」(G-Zero Era),意指國際秩序無主要強權負責維護穩定。在這樣的情勢下,沒有一個國家或領導人扮演起主導解決戰爭的角色,而這一空缺帶來了進一步的混亂和衝突風險。
當前的全球局勢充滿不確定性,從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長期戰爭到哈瑪斯與以色列之間在迦薩的激烈衝突,乃至於葉門長期的內戰,國際社會無力干預顯示出顯著的全球領導真空。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稱此現象為「G零時代」(G-Zero Era),意指國際秩序無主要強權負責維護穩定。在這樣的情勢下,沒有一個國家或領導人扮演起主導解決戰爭的角色,而這一空缺帶來了進一步的混亂和衝突風險。
在積極投入支持川普的競選活動並成功幫助川普重返白宮後,美國科技實業家馬斯克(Elon Musk)的政治影響力高漲。馬斯克與中國政府的關係引發外界對其未來在美中關係中可能發揮的作用的討論,有些甚至猜想他可能會成為中國所希望的下一個「季辛吉」。美國之音14日刊出評論文章,分析馬斯克是否會像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一樣促進美中關係,特別是美中科技關係的發展。
美國大選對其中國政策的影響是全球主要媒體都非常關切的話題,在民主、共和兩黨競選形勢確定後,德媒近期也對此做出分析。非常難得的是,即便德媒政治立場分歧較大,但就這次美國大選對其中國政策造成影響的估計卻很接近,幾乎都認為民主共和兩黨在遏制中國的態度上「罕見地高度一致」。
美國總統大選即將登場;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21日新書發表會中表示,美國對台灣的承諾,不僅是在道德上,更是基於許多的自身利益。蓬佩奧表示不論大選結果如何,台灣應對美國有信心,若中國大陸犯台,美國一定到(We will be there)。對次,前海軍艦長呂禮詩22日就分享了中國大陸戰區部隊的編制,同時疑惑,「眼到、口到、心到,人到不到?人不會到的,而且到了,來不來得及?這是另外一個問題」,引發討論。
在尼克森總統時期,臺灣曾是美國政壇的一大關注焦點,一九六○年的總統競選辯論時,這是他和約翰.甘迺迪之間的主要辯論議題。兩位候選人雄辯滔滔地就兩座臺灣島嶼——金門和馬祖的狀態相互攻防。不過我們的對臺政策在一九七二年與中國恢復建交後不久就開始偏向,當時的國務卿季辛吉做出了一項改變兩岸命運的決定,採取「一個中國政策」(One China Policy)。這意味著美國將尊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張,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的「中國」。這從此使臺灣陷入一種痛苦的不確定中,同時也增加了中共處處打壓臺灣人民的威脅。
澳洲一名海洋生物學家乘坐遊輪旅遊時,突然看到海中虎鯨群正在追殺抹香鯨群,且不久後就有一個巨大的深色泡泡浮上水面,郵輪乘客都以為是抹香鯨受傷流的血,未料下秒虎鯨突然離開、放棄攻擊,讓大家一頭霧水,海洋生物學家重看影片才發現,那個深色泡泡竟是抹香鯨釋放的「糞便炸彈」,並藉此成功驅趕虎鯨。
近日,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訪問美國,廣泛接觸美國政界、商界、媒體等各方面重要人士,並在美國重磅智庫對外關係委員會發表演講。 他的一系列密集活動展現了中國對美外交新的活躍度。 由於劉建超的身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次訪問也受到外界的高度關注。 他所做出的相關政策宣示,對於理解下階段中美關係走向具有重要意義。
2024年美中關係何去何從仍是焦點。國際危機組織1日發表的〈2024值得關注的十大衝突〉文章中,美中關係位列十大衝突的末位,顯而易見,去年底的「拜習會」緩和美中潛在衝突危機。但從共軍南部戰區5日在南海舉行海空演訓動作,似乎也預示,年初的台灣大選與年底的美國大選,與台海和南海的緊張局勢,而避免兩大海域直接衝突,無疑是美中當務之急。
今年是中共與美國建交45周年,北京5日特別舉行中美建交45周年招待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大陸外長王毅致詞時表示,和平是中美關係最根本的基石,中美雙方應以去年11月舊金山的美中元首拜習會為起點,以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為兩國相處之道,把兩國元首達成的重要共識真正落實。此外,國際危機組織1日發表的〈2024值得關注的十大衝突〉文章中,美中關係位列十大衝突的末位,顯見中美關係已明顯緩和。
「台灣有事」,日本如何因應?已是日本民眾關切的議題。《路透》訪問20餘位日本現任及前任官員及與那國島居民後指出,島民很擔憂,如果中國大陸攻擊台灣,可能會有數百、數千名台灣人試圖搭船到與那國島避難,但日本中央卻無應對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