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日光小林的搜尋結果,共23筆
高雄農村也能很潮!由高雄市政府農業局主辦的「2025高雄農村派樂地 RURAL PARTY」將於明日(11月2日)在高雄大遠百戶外廣場登場,今年以「樂遊農村、派對開趴」為主題,邀集全市30個農村社區齊聚一堂,透過展售市集、文化表演及互動體驗,展現農村再生與地方創生的多元成果,讓市民在市中心就能感受濃濃的鄉村風情。
農業部今年舉辦第4屆「農村領航獎」,全國僅10人獲選,高雄日光小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王民亮以推動社區重建與文化傳承,成為高雄唯一入選者,他表示,希望透過自身經歷,鼓舞這次受洪災影響的花蓮光復鄉災民。
農業部今年舉辦第四屆「農村領航獎」,全國僅10人獲選為「農村領航」,日光小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王民亮以推動社區重建與文化傳承的努力,成為高雄市唯一入選者,他表示,近期花蓮光復受災的畫面讓他深感心痛,希望透過自身經歷,能鼓舞正在面對困境的災民。
為提升「一日農夫」農村體驗遊程的國際能見度,高雄市政府農業局積極拓展東南亞旅遊市場,8月18日至22日結合台灣觀光協會,率團前往印尼雅加達與西爪哇省萬隆舉辦兩場觀光推廣會,吸引超過250家、500名當地旅遊業者參與交流,成功將高雄獨具特色的農村旅遊推向國際。
走過莫拉克風災16年重建歷程,高雄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今(8)日上午舉行「望豐-莫拉克16周年暨日光小林低碳農場動土儀式」,象徵社區以永續農業為基礎,邁向綠色低碳轉型新篇章。
高雄農村再生成果再傳捷報!在高雄市政府農業局與農業部農村水保署長期輔導下,杉林區「日光小林大武土龍產銷館」與旗山區「圓富社區阿嬤咖啡2館(山澗八里驛站)」榮獲2025年建築園冶獎「社區景觀營造類」殊榮,不僅展現閒置空間活化成效,也凸顯農村再生計畫在文化保存、社區參與與產業轉型上的深厚價值。
為推動偏鄉低碳農業與永續發展,台灣碳權交易推廣協會(TEEPA)、蓋婭智壤科技(AgriGaia)及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發展協會於近日簽署合作備忘錄(MOU),攜手打造低碳農業示範基地。合作導入智慧灌溉、碳盤查及黃碳認證,結合科技與社區實踐,促進偏鄉農業轉型,吸引ESG投資,實現環境與社會效益。
歷經莫拉克風災遷村重建,高雄杉林日光小林社區深耕文化逾10年,近日獲文化部選為「全國百大文化地圖基地」,將於5月3日北上接受表揚;社區理事長潘枝梅表示,這是族人多年努力的成果,「有了文化的根,就算是在重建地,也能找到心的歸屬。」
位於高雄市旗山與甲仙間的杉林區,曾是農村再生典範,如今面臨產業停滯、人口流失的困境,當地居民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如鳳梨酥、木瓜果乾、防蚊液、陶瓷作品等,試圖帶動地方經濟;無奈地方遊客停留率低,產品銷路受限,產業發展舉步維艱。民代建議,政府應積極輔導社區開發具吸引力的在地產品,才能促進觀光產業蓬勃發展。
位於高雄市旗山與甲仙之間的杉林區,曾是農村再生的典範,但近年來卻面臨產業發展受阻、人口持續流失的困境,當地社區雖積極推動特色產業,如鳳梨酥、木瓜果乾、防蚊液、陶瓷作品等,然而,由於遊客停留率偏低,產品銷路受限,導致地方經濟難以成長。
揮別莫拉克風災的日光小林居民,於中秋節推出梅餅與薑黃餅混搭禮盒取名為「梅好薑來」,以揮別過去傷痛,宣示要邁向美好將來,近年來族人透過大滿舞團正名原住民族,今年開始將中秋禮盒更名為「大滿日合」,社區合作社經理王民亮說,正名方式有多種,這次透過中秋禮盒,讓國人知道他們也是原住民族。
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創高雄小林村,近年在地方創生帶動下,日光小林社區居民將當地經濟農產薑黃、梅子、醃漬竹筍發展成特色產業。為讓青年了解村民災後重建的艱辛,高市府青年局特別規畫參訪行程,29日帶領40多位學員組成「山海探險隊」走進小林,探索部落重生新面貌。
莫拉克風災重創高雄甲仙,小林村近乎慘遭滅村,8日屆滿15周年,日光小林居民近年來不斷思考如何改變生態,在多年努力下,終於在社區建造全台首座低碳農場,希望做好淨零碳排指標,帶領社區一起改變環境。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風災,造成高雄甲仙小林村近乎滅村與滅族,日光小林居民近年來不斷思考如何改變生態,在多年努力下,終於定案在社區建造全台首座低碳農場,希望做好淨零碳排指標,帶領社區一起改變環境。
凱米颱風在七月下旬重創高雄,正逢八八風災邁向15周年,日光小林社區與業者蓋婭智壤攜手開啟重生之田。出席民代與官員都說,在此刻舉辦八八風災15周年格外有意義。農業部農村水保署台南分署的祕書莊金城說,這次高雄市政府對山區民眾的土石流潛勢溪預防性撤離做得很好,希望大家不要對抗風災,而是做好撤離。
「我不動手、愛不失守」!每年4月30日為國際「不打小孩日」,高雄市不少家長仍存在「不打不成器」的威權觀念,尤其偏鄉更為嚴重,旗美地區某公所近日積極到處宣導「不打小孩日」,有家長透露,老婆每天上演「1打3」,不打小孩不可能,也有媽媽承諾「不打小孩、我驕傲」,向兒子當場宣誓。
「我不動手、愛不失守」!每年4月30日為國際「不打小孩日」,高雄市不少家長仍存在「不打不成器」的威權觀念,尤其偏鄉更為嚴重,旗美地區某公所近日積極到處宣導「不打小孩日」,有家長透露,老婆每天上演「1打3」,不打小孩不可能,也有媽媽立起「不打小孩 我驕傲」,向兒子當場宣誓不打小孩。
高雄市文化局從2021年起,以「高雄市青年創業基金」為基礎,透過媒合團隊引介青年設計師進入農漁村、理解地方,藉由地方設計理念、共創設計方法,完成傳達地方底蘊的新視覺、新包裝。在2月24日元宵節當天下午2點起,邀集11家參與地方設計單位,在駁二藝術特區大義倉庫舉辦「山海 to GO!高雄地方市集」,除了展示令人耳目一新的在地物產意象包裝外,也歡迎大家以行動消費支持,將高雄好山好水好物產外帶回家。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推動社區營造計畫,10多年來協助593處社區整理閒置髒亂空間,變身成為居民喜愛前往休憩交流的公共空間新亮點,春節期間避開人擠人的熱門景點行程,不妨考慮來趟高雄社區特色小旅行,悠遊在社區街道巷弄中體驗在地風情,探索獨特魅力的社造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