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淋巴腫大的搜尋結果,共21筆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見的淋巴癌類型,每兩名淋巴癌患者中就有一人屬於此型。這群患者中,僅約五至六成能在接受第一線治療後順利「畢業」,其餘患者對第一線治療無效或治療後又再復發,須再接受二線化療、自體骨髓移植、甚至CAR-T細胞治療等。健保署自10月起給付新藥「Tafa+Len」,用於第二線治療。臨床試驗顯示,約半數患者能達到「完全緩解」,在密切追蹤下,部分病人可望順利畢業,不須再做後續化療或骨髓移植。
男星顏正國因肺腺癌病逝,享年50歲,藝人唐玲在社群追悼,指父親也是第4期肺腺癌患者,確診2個多月就離世,她回憶父親生前常有乾咳情況卻未重視,錯失了及早發現的契機。胸腔內科醫師吳俊廷表示,久咳一定要提高警覺,曾收治肺癌患者因忽略久咳,從確診到死亡,只有短短20多天。
一名8歲女童從小右側脖子就有一個小洞,偶爾會流出分泌物,家長起初以為只是皮膚發炎引起的膿包,直到近日分泌物變得黃濁,伴隨惡臭及疼痛感,才驚覺事態嚴重,轉診至萬芳醫院小兒外科,經檢查確診為「頸部第二對鰓裂囊腫」,隨即安排住院手術切除病灶。
被稱為「超人醫師」的徐超斌昨(18日)病逝,享年58歲。徐超斌一生為南迴醫療奉獻,曾因疲勞導致中風,後又得鼻咽癌,飽受病痛所苦的他卻未中斷行醫,令各界相當不捨。鼻咽癌好發於男性,各年齡層都有罹患可能,但以40至60歲年齡層居多,早期發現並不容易,症狀相當多樣化,包括頸部淋巴腫大、鼻口出血、耳鳴或耳悶塞、頭痛、舌頭不靈活、鼻塞、臉麻木等,若持續2、3周未消失,就得就醫。
七夕情人節將至,當心「浪漫一吻」藏健康風險!俗稱「接吻病」的EB病毒盛行率高、多潛伏於體內,主要藉由唾液傳播;當人體免疫力低下時,病毒可能活化,出現發燒、倦怠、淋巴腫大等症狀,嚴重甚至併發「噬血性症候群」。台東馬偕醫院感染科醫師許瀚仁提醒,EB病毒普遍存在,人類接吻表達情感,不必因此戒斷,但若有相關症狀,應暫時避免親密接觸。
七夕情人節將至,醫師提醒「浪漫一吻」恐藏健康風險!俗稱「接吻病」的EB病毒,盛行率高、多潛伏於體內,主要透過唾液傳播;當免疫力低下時,病毒可能活化,出現發燒、倦怠、淋巴腫大等症狀,嚴重恐「噬血性淋巴組織增多症」。台東馬偕醫院感染科醫師許瀚仁提醒,EB病毒普遍存在,「認識它,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
每天都好疲累、有睡跟沒睡一樣、連簡單的工作也無法專注?當心可能是EB病毒引起的慢性疲勞症候群。醫師劉博仁指出,全球超過90%的人都感染過EB病毒,最常透過唾液傳染,多數人感染後會痊癒,但該病毒會終生潛伏於體內,免疫力低落、壓力大、作息混亂都可能活化它,造成疲勞與慢性免疫失調,甚至是鼻咽癌。
鼻塞、流鼻水,對過敏的人來說是稀鬆平常的事。不過,有一位50歲男子,近半年來常鼻塞,甚至擤鼻涕時,偶爾會帶血絲,他都不以為意,直到最近因脖子腫大就醫,竟然被發現是罹患鼻咽癌,醫師並提醒,長期鼻塞、流鼻涕,有可能是鼻咽癌細胞侵入鼻腔、併發鼻竇炎,為晚期症狀。
一名18歲女大生,日前因突發左下腹劇烈疼痛緊急就醫,原本以為是前一晚性行為,導致卵巢黃體破裂,經超音波檢查,才發現左側卵巢有11公分的複雜性囊腫,且囊腫內部含有多個增厚的分隔結構。雖未見淋巴腫大或遠處轉移,但病人持續劇痛,研判有卵巢扭轉風險,醫師立即安排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囊腫並保留卵巢功能。
別輕忽手腳上的水泡與紅疹。兒童急診科醫師王聖儒分享有一位16歲的少女,近2、3個月來,手掌、手指出現奇怪的小水泡,有時候會發癢、紅腫,她以為只是汗皰疹或蕁麻疹,在診所反覆治療都沒有效果,直到她的手腳都出現紅疹,才擔心地來醫院求診,抽血一驗,證實是感染梅毒。
我國青少年性病問題已達警戒程度。國教行動聯盟15日指出,近10年我國15至19歲女性感染梅毒病例,激增53倍,淋病病例也增長,低齡化趨勢明顯,呼籲政府立即啟動跨部會青少年性健康防治計畫;醫師提醒,梅毒若不治療,嚴重恐損傷心臟和神經系統,甚至死亡,青少年須注意安全性行為。
國教行動聯盟於今(15)日揭露我國青少年性病問題已達警戒程度。依照調查數據顯示,15到19歲女性感染梅毒病例呈現低齡化趨勢,在近10年間激增53倍,從2014年4例暴增至2024年211例;馬偕醫院婦產科醫師黃建霈表示梅毒沒有立刻獲得治療嚴重恐惡化至第三、第四期,損傷心臟和神經系統,提醒青少年安全性行為,且性伴侶也要治療,避免「乒乓球」效應,不斷交互感染,才能保護自己。
衛福部國健署今天(19)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22年全癌症發生人數13萬293人,相當於每4分2秒就有一人罹癌。值得注意的是,乳癌、攝護腺癌發生人數都比前一年大幅增加,乳癌2022年發生人數1萬7366人,較前一年多了1918人,穩居女性癌症首位,攝護腺癌發生人數也較前一年增加1581人,2022年新診斷9062人,更竄升至男性癌症第三位。
早晚溫差大,不少人因此鼻塞。耳鼻喉科醫師丁孟昌分享有位男子,左側鼻塞已3個月,最近還擤出血塊,經他以內視鏡檢查,發現男子左側鼻腔裡有腫塊,切片證實是鼻腔惡性腫瘤,提醒單側鼻塞者,若合併有出血、嗅覺或視力下降、頸部淋巴腫大等症狀,需留意罹癌可能性。
談到乳癌,很多人都是聯想到女性。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分享有位阿伯,近半年乳頭一直硬起來,且變成紫黑色,流出分泌物,後來證實是罹患乳癌,提醒男性乳癌最好發在乳頭下方出現腫塊,若出現這類腫塊,或有乳頭變硬、乳房皮膚凹凸不平、有分泌物、腋下淋巴腫大或乳房疼痛等症狀,要警覺罹患乳癌的可能性。
肺癌去年奪走1萬多條國人性命,是台灣的新國病。胸腔內科蘇一峰今天(28日)分享,有位60歲婦人,心血來潮到醫院做健康檢查,沒想到X光一照,胸腔已經有6公分的腫瘤,但病人一點症狀都沒有。
颱風過後常見登革熱、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腸道傳染病等疾病威脅,台南市2日公布確診2例類鼻疽病例,分別為安平區75歲女性、東區77歲女性,2人均於7月29日出現發燒等症狀急診,經血液檢查發現類鼻疽桿菌,今日研判確診 ,目前都在加護病房治療中。
27歲大陸男星蔣智豪去年罹患肺癌,近來透露癌細胞轉移到腦膜,醫生說可能只剩3個月壽命,讓不菸不酒的他,一度崩潰,並自曝早有咳嗽症狀,卻一直以為是咽喉炎。對此,義大癌治療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吳俊廷表示,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但若有咳嗽逾2周,合併脖子淋巴腫大或聲音沙啞情況,一定要積極就醫。
50歲陳先生日前自覺感冒就醫,服藥後全身起紅疹,停服感冒藥仍持續惡化,皮膚多處水泡合併剝落糜爛,口腔黏膜破損流血和視力模糊。赴大里仁愛醫院就醫才發現是2周前服用的卡馬西平引起「史蒂芬強森症候群」,轉至林口長庚皮膚科暨藥物過敏反應中心接手治療後終於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