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燃煤的搜尋結果,共1,291

  • 赴日注意!明年東京供電面臨「極度吃緊」危機

    赴日注意!明年東京供電面臨「極度吃緊」危機

    日本經濟產業省資源與能源廳於10月31日公布最新電力供需報告,預測 2026 年夏季東京地區電力供應將面臨「極為嚴峻」的挑戰。報告指出,東京地區的電力備轉容量率將在2026年8月降至僅0.9%,低於穩定供電所需的3%基準,恐成為近年來最嚴重的電力壓力期,住在東京民眾或旅日遊客,要格外當心。

  • 竹市推「屋頂光電」補助 單幢最高可領30萬元

    竹市推「屋頂光電」補助 單幢最高可領30萬元

     屋頂型太陽光電具有隔熱、節能及帶來額外收入等效益,極適合我國氣候環境,滿足建築淨零轉型訴求,為邁向再生能源發展政策目標,經濟部鼓勵私有小型屋頂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新竹市政府即起推動家戶屋頂設置太陽光電補助作業,單幢建物獎勵最高30萬元。

  • 全球能源轉型加速 美媒:中國正在拯救《巴黎協定》

    全球能源轉型加速 美媒:中國正在拯救《巴黎協定》

    當地時間11月6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在巴西貝倫開幕。美國30年來首次缺席一度引發國際社會擔憂,但不少參會人士反而如釋重負,畢竟川普政府對氣候議題的反科學敵意,早已成為全球氣候變暖國際合作的障礙。

  • 核能重啟有望?前核安總稽查:台灣絕對有能力做好核安

    核能重啟有望?前核安總稽查:台灣絕對有能力做好核安

    立法院今(29)日舉辦「如何在核能治理法制化與透明化機制下精進我國核能安全與發展」公聽會,邀請專家學者、立法委員,透過核安角度探討台灣重啟核能的可能性,雖不少反對方擔憂核電廠具安全風險、核廢無解,但前台電核安總稽查王琅琛指出,台灣核電場皆為美規,遂可遵照美國作法,甚至針對核一、二、三廠的延役,早年其實都已經快取得執照了,不過因為福島核災延宕,但至今已重新凝聚社會共識,相信只要政府不反對,台灣絕對能做好核安。

  • 2025數位金融獎》凱基人壽永續+數位 獲數位金融雙獎肯定

    2025數位金融獎》凱基人壽永續+數位 獲數位金融雙獎肯定

     2025年《工商時報數位金融獎》揭曉,凱基人壽以「永續+數位」雙引擎展現金融新實力,勇奪「綠色淨零金融獎」及「數位普惠獎」兩項殊榮。從推動低碳轉型的責任投資,到打造無障礙、零距離的數位金融環境,凱基人壽以行動實踐金融大回饋,讓金融成為永續生活的力量。

  • 經濟部回函稱2028中火無煤「確有困難」藍委怒退

    經濟部回函稱2028中火無煤「確有困難」藍委怒退

    核三2號機5月17日除役,台灣正式進入非核家園,但台中火力發電廠火力全開,立法院會6月3日在藍白人數優勢下通過「2028無煤中火」建請案。不過經濟部回覆立法院稱「在穩定供電前提下,先增氣才有減煤空間,故有關立院決議2028年中火無煤確有困難」。國民黨對此相當不滿,因此於28日院會將此回函退回程序委員會。

  • 經部能源轉型 評估先進核能

     政府能源政策及再生能源績效,持續受到國內外的嚴格檢視。經濟部25日指出,台灣能源政策與國際趨勢一致,降低燃煤依賴並發展再生能源,推動能源轉型政策方向不變。對於先進核能技術,政府關注國際發展動態,若技術更安全、核廢料問題獲解,並凝聚全民共識,不會排除任何有助於達成淨零目標的選項。

  • 蔡英文:理性務實態度 避免政治影響能源轉型政策

    蔡英文:理性務實態度 避免政治影響能源轉型政策

    前總統蔡英文的想想論壇日前發表兩篇有關能源議題的文章,蔡英文表示,未來不管台灣要不要接受新一代的核能科技,或再生能源在發展的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涉貪個案,都不能否定這些關於能源的事實、理性的數據,強調面對能源轉型的挑戰,應該聚焦在已有共識的事情上,並且用理性、務實的態度,避免以政治來影響再生能源的發展。

  • 買車前必看!電動機車十大關注焦點 謠言還是真相一次破解

    買車前必看!電動機車十大關注焦點 謠言還是真相一次破解

    你可能也陷入這些電動機車迷思!

  • 諾獎得主稱大陸AI發展接近美國  郭正亮曝原因

    諾獎得主稱大陸AI發展接近美國 郭正亮曝原因

    圖靈獎與諾貝爾獎雙料得主、被稱為「人工智慧(AI)教父」傑弗里·辛頓(Geoffrey Hinton)認為,中國大陸在AI領域已經非常接近美國,儘管尚未完全追上。對此,前立委郭正亮披露,中國大陸的電力產業可能是支撐所有工業最根本的因素,大陸的電價比美國便宜太多了,可以支撐非常費電的人工智能產業!

  • 2035減碳目標 環團促加嚴至52%

    2035減碳目標 環團促加嚴至52%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將於11月下旬於巴西登場,要求各國提出2035年減碳目標,多個環團將聯合在COP30前夕,訂於11月1日舉辦「為氣候而走 打造韌性台灣」遊行,要求政府將2035年減碳目標從原訂36至40%,加嚴至52%,堅守及加速推動非核、減煤的能源轉型;而暫訂10月30日舉辦的第5次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將有委員提出討論上述訴求。

  • 能源儲量極限緊繃 藍白批國安危機

    能源儲量極限緊繃 藍白批國安危機

     《華爾街日報》日前報導,華府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FDD)與台智庫「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共同舉辦兵推,由於天然氣占台灣近半發電量,一旦台灣被封鎖,天然氣儲量將在11天內用盡;藍白9日痛批政府錯誤能源政策造成國安危機,經濟部長龔明鑫則稱,還有其他能源可因應。

  • 高雄爭取輝達總部  林岱樺曝4大優勢具吸引力

    高雄爭取輝達總部 林岱樺曝4大優勢具吸引力

    《華爾街日報》報導,大陸若封鎖台灣能源進口,將重創台灣電力供應與半導體產業。對此,民進黨立委林岱樺今(9)日指出,穩定能源是吸引國際科技大廠落腳的關鍵條件,「有發電,才有台積電;能源能到達,才會有輝達。」她強調,高雄正具備吸引輝達海外總部設址的四大優勢:有水、有電、有土地、有產業聚落。

  • 喊話政府加嚴2035減碳目標、堅持非核 環團遊行11月登場

    喊話政府加嚴2035減碳目標、堅持非核 環團遊行11月登場

    將於11月登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要求各國提出2035年減量目標,多個環團為此將在COP30前夕、於11月1日舉辦「為氣候而走 打造韌性台灣」遊行,要求政府將2035年減量目標從36至40%加嚴至52%,並堅守及加速推動非核、減煤的能源轉型。鑑於今年以來丹娜絲颱風、馬太鞍堰塞湖災害,也呼籲政府強化國土及氣候韌性。

  • 台灣遭封鎖能源僅能撐11天? 經濟部長曝因應規畫

    台灣遭封鎖能源僅能撐11天? 經濟部長曝因應規畫

    台灣能源仰賴進口,若供應線遭中共全面切斷,恐讓台灣陷入危機,美媒根據兵推結果報導,指台灣天然氣儲量僅能維持11天;經濟部長龔明鑫今(9)日表示,還有其他能源可以因應,未來再生能源本來若能在2026年底達到20%,再加上水力、燃煤緊急備載量能,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支撐。

  • 全球能源大洗牌!再生能源發電首超煤炭 陸技術成關鍵

    全球能源大洗牌!再生能源發電首超煤炭 陸技術成關鍵

    全球清潔能源轉型智庫Ember最新分析顯示,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首次超過煤炭,成為全球主要電力來源。其中許多國家的太陽能發電近年出現爆炸性成長,主要歸功於大陸的可再生能源技術蓬勃發展,並帶動全球相關成本下降。報告指出,大陸新增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超過全球其他國家總和,且大陸今年上半年化石燃料發電量較去年同期下降2%。

  • 美限制再生能源 成長恐腰斬

    美限制再生能源 成長恐腰斬

     國際能源署(IEA)與英國能源智庫Ember最新報告指出,雖然全球風力與太陽能快速成長,但政策變動正對再生能源發展帶來衝擊,其中又以美國所受影響最大,因為美國總統川普取消綠能補貼後,美國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速恐怕減少一半。

  • 誓當「造王者」  蔡志弘:力挺盧秀燕助國民黨重返執政

    誓當「造王者」 蔡志弘:力挺盧秀燕助國民黨重返執政

    國民黨主席選舉在即,黨中央今天在台中舉行第一場政見會,蔡志弘表示,他會成為「造王者」,力挺最有希望參選總統的台中市長盧秀燕,讓國民黨2028年重返執政,同時提出「一中內涵」作為美中台3邊的最大公約數,力促兩岸和平。

  • 新北能源轉型成果交流論壇登場 邀國際專家尋解方

    新北能源轉型成果交流論壇登場 邀國際專家尋解方

    新北市為推動城市能源轉型,30日舉辦「2025新北市能源轉型暨無煤城市成果交流論壇」,匯聚德國、加拿大、美國、紐西蘭、印度及日本等地專家學者,攜手國內產官學界,共同交流能源轉型、空氣品質改善及城市淨零減汙共利治理策略,激盪永續未來新解方。

  • 工商社論》電廠爆炸與電價調漲凸顯的困境

    工商社論》電廠爆炸與電價調漲凸顯的困境

     位於高雄的興達電廠新2號燃氣機組,上月因天然氣管路的法蘭墊片出現規格不符的失誤,導致系統測試時,出現大量天然氣外洩,引起大規模爆炸,現場景象震驚國人。影響所及,高雄市政府要求鄰近的興達新1號機一併停機檢查。由於時值夏季用電高峰,來自該機組130萬瓩的供電容量驟然歸零後,讓南部地區進入嚴苛的供電緊繃狀態。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