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瘻管的搜尋結果,共18

  • 桃園醫院勇奪創新博覽會銅獎 臨床創意化為照護力量

    桃園醫院勇奪創新博覽會銅獎 臨床創意化為照護力量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首次以臨床教學創新作品參加「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由教學部輔導三組跨職類團隊,運用3D列印技術開發臨床教學模型與醫用輔具,三組團隊全數榮獲銅獎殊榮,展現桃醫從臨床出發、勇於實踐創意的研發實力。

  • 化膿性汗腺炎 冒痘流膿莫輕忽

    化膿性汗腺炎 冒痘流膿莫輕忽

     今年37歲的小穎,青春期開始身上反覆冒痘、流膿,原先只在臉上,逐漸蔓延到背部、胯下,發作時疼痛如針刺,一天最多10處爆膿,對生活造成巨大影響。原以為只是青春痘,拖了20年才確診為「化膿性汗腺炎」,歷經超過10次手術仍復發,在醫師建議之下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病灶及疼痛大幅改善。

  • 發炎性腸道疾病「肚破腸流」5千人連署籲放寬進階藥物給付

    發炎性腸道疾病「肚破腸流」5千人連署籲放寬進階藥物給付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好發於青壯年族群,患者每天如廁數十次,甚至面臨「肚破腸流」的困境,重創生活品質。近日有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提案,要求健保署比照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將 IBD 的進階藥物給付期限由1年延長至2年以上,以減少患者因給付中斷而出現併發症,所造成的身心痛苦與社會成本,目前已獲超過5000人附議。

  • 39歲日女星產後罹罕病「陰道流出大便」 崩潰開刀治療

    39歲日女星產後罹罕病「陰道流出大便」 崩潰開刀治療

    39歲日本女星浦野一美,曾為AKB48和SDN48成員,近年淡出演藝圈,2022年跟小6歲圈外人結婚,隔年生下一女。近日,浦野一美在YouTube頻道分享,產後罹患萬中選一的罕病,導致排泄物會從陰道流出。

  • 2歲幼童突不適狂哭鬧 醫見腸胃有33顆磁鐵險喪命

    2歲幼童突不適狂哭鬧 醫見腸胃有33顆磁鐵險喪命

    南韓日前有一名23個月大的男童在家中玩耍,疑似身體不適開始哭鬧,家長擔心有狀況立刻送醫檢查,被醫師發現他的腸胃內有33顆磁鐵,小腸嚴重受損出現腸道瘻管(腸子穿孔連通)。所幸經手術後順利康復,男童已經平安出院。

  • 黃斑部病變風險狂飆12倍 新研究:1行為對眼破壞力超強

    黃斑部病變風險狂飆12倍 新研究:1行為對眼破壞力超強

    吸菸對健康危害多,不僅是造成肺癌的頭號元凶,還與多種癌症密切相關,對腸道與眼睛的破壞力同樣驚人。醫師李柏賢分享研究指出,吸菸對視力的傷害相當大,罹患黃斑部病變風險會比不吸菸的人高出12倍,嚴重可能導致失明。

  • 愈動頭愈暈以為是洗腎後遺症 檢查竟是罕見疾病

    愈動頭愈暈以為是洗腎後遺症 檢查竟是罕見疾病

    彰化1名須洗腎的中年女性,多年來活動愈多,就覺得頭愈暈,雖到處求醫卻一直查不出原因,曾以為是洗腎後遺症,經檢查發現竟是罕見的「鎖骨下動脈竊血症候群」,經員榮心臟外科主任賴金湖為其施行導管微創血管成型術及支架置放,解決困擾患者多年的頭暈症狀。

  • 別輕忽血便!腸道慢性發炎恐疾病纏身 專家詳解症狀與治療

    別輕忽血便!腸道慢性發炎恐疾病纏身 專家詳解症狀與治療

    高油脂、高糖分的西化飲食衝擊下,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有日漸增多的趨勢,這類病患需接受長期藥物控制、定期的腸鏡追蹤。5月19日是世界發炎性腸道疾病日,台灣腸治久安協會將於5月3日舉辦IBD病友會,現場將安排專業講師分享健康資訊,與互動闖關遊戲,讓民眾輕鬆學習健康與疾病管理。

  • 海納百川》年老病殘五花大綁 人權何在(司馬義)

    海納百川》年老病殘五花大綁 人權何在(司馬義)

    台北地方法院10日開庭審理京華城案,辯護律師當庭指出,年近80歲的被告沈慶京因病再度戒護住院治治療,躺在病床上,四肢被上手銬與腳鐐,還加上粗重的鐵鍊綁在床上,五花大綁讓重病的被告不得翻身動彈;檢方回嗆腳鐐手銬根本不重。檢辯互嗆,法官不探究看守所做法違反法令,竟以公務員責任回應爭執。從此看出,台灣正陷入威權復僻的人權危機與司法公信力危機。

  • 台東馬偕首例!引進靜脈支架技術 助腎友擺脫瘻管阻塞之苦

    台東馬偕首例!引進靜脈支架技術 助腎友擺脫瘻管阻塞之苦

    洗腎患者常併發瘻管狹窄或瘻管阻塞,降低洗腎效率,甚至無法血液透析,以往需每月到醫院反覆進行氣球擴張術使瘻管暢通,舟車勞頓。台東馬偕醫院引進技術,完成台東首例周邊血管內超音波,成功幫助洗腎患者放置靜脈支架,保持患者血管暢通,免於奔波之苦。

  • 男「尿出一條海帶」醫大驚:花6小時屎尿回歸

    男「尿出一條海帶」醫大驚:花6小時屎尿回歸

    一名男性患者因出現血尿而就診,結果醫師在進行膀胱鏡檢查時,驚訝地發現裡面竟有類似海帶的食物碎片。進一步探究後,推測可能是患者長期便秘導致大腸憩室發炎,從而令糞便誤入泌尿道。最終手術耗費整整6小時,才順利讓屎尿回歸正道。

  • 小心「肚破腸流」!醫曝4症狀:恐是發炎性腸道疾病

    小心「肚破腸流」!醫曝4症狀:恐是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好發於20至40歲青壯年,初期常被誤認為腸躁症或腸胃炎,但這兩種排便後疼痛就會緩解,IBD則會反覆發作、無法根治,甚至導致「肚破腸流」。醫師提醒,若民眾出現半夜腹痛痛醒、合併血便、貧血、體重減輕大於3個月,就屬發炎性腸道疾病警示症狀,應儘速就醫。

  • 屁股出血不一定是痔瘡 醫:小心5疾病作祟

    屁股出血不一定是痔瘡 醫:小心5疾病作祟

    很多人出現屁股出血、疼痛,都會直覺是痔瘡。然而,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智提醒,包括大腸癌、肛門瘻管、肛門癌、克隆氏症、肛裂,都可能造成肛門出血的問題,最好還是盡快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 6歲童大量血便 膠囊內視鏡揪出克隆氏症作怪

    6歲童大量血便 膠囊內視鏡揪出克隆氏症作怪

    台中6歲陳姓男童,上廁所時突然解出大量鮮紅色血便,經醫師以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內有許多鮮血,但是無明顯的出血原因,推測可能是來自小腸的出血,因此再進一步安排梅克爾憩室掃描及腹部電腦斷層等檢查,發現腹膜淋巴結十分腫大,推測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所造成,所幸經過藥物治療,男童已經順利恢復健康。

  • 全台39萬人長痔瘡 醫破解10大迷思 血便3原因恐是癌

    全台39萬人長痔瘡 醫破解10大迷思 血便3原因恐是癌

    根據健保署108年統計,全台痔瘡患者有39萬人,好發族群為50~59歲,但隨著生活與飲食習慣改變,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對此,大腸直腸科醫師陳威智列出關於痔瘡的10大謠言,讓民眾能更加認識此病。其中像是血便不一定是痔瘡造成的,也可能是大腸癌、肛裂或瘻管。

  • 下體痛爆尿味變 抽血一驗糖尿病了 醫:超多人這樣

    下體痛爆尿味變 抽血一驗糖尿病了 醫:超多人這樣

    尿液的味道可以反映出人體的狀況。泌尿科醫師陳昭安表示,一般人的尿液略有臭味是正常的,但如果味道過重,有可能是身體出現異狀,例如若有腐臭味,有可能是泌尿道感染,有大便味,可能是泌尿系統有瘻管,此外,若是帶有甜味,則有可能糖尿病或楓糖尿症。

  • 香蕉有3顏色功效不同!醫:抗氧化、腸胃不好選這款

    香蕉有3顏色功效不同!醫:抗氧化、腸胃不好選這款

    吃起來香軟可口的香蕉,是不少人都喜愛的水果。對此,台北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指出,香蕉有3種顏色變化,各自有不同的營養特色,像是青黃色含最多抗性澱粉,能提供最高飽足感;黃色則有高可溶性纖維,營養組成價值最豐富、口感最適中;棕色帶斑點抗氧化最強,尤其適合長者、胃部不好者食用。

  • 男吞魚刺以為沒事!1個月後命危 3次大手術燒掉280萬

    男吞魚刺以為沒事!1個月後命危 3次大手術燒掉280萬

    台南市一名72歲男子去年吞了一根魚刺,因為沒有大礙就忘了,結果一個月後突然發燒、背痛加右上腹痛,因休克緊急送醫,檢查發現是主動脈瘤破裂,原來是魚刺穿破食道,又刺穿主動脈,一年來歷經3次大手術,花費280萬元醫藥費撿回一命。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