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美GDP的搜尋結果,共21筆
美國商務部28日公布,第二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季增年率修正值為3.3%,還有輝達(Nvidia)的亮眼財報提振下,華爾街股市主要指數28日收紅,道瓊、標普500指數終場創下新高。
川普政府遲未確定所有貿易國的對等關稅稅率,各國至今可確定一視同仁的關稅「地板」稅率10%。牛津經濟研究院最新報告指出,加、墨、越等部分關稅宣布及貿易協定/協定簽署,實際降低了美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基於不確定情勢淡化、並轉化為確定性,企業已開始調整其資本支出計畫,納入關稅的支出。
智庫日本經濟研究中心(JCER)在最新報告指出,中國將是通用人工智慧(AGI)最大的經濟受益者,通用AI機器人將成為中國未來經濟成長的主要推手,讓中國在未來30年縮小與美國的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差距。
美國高盛集團曾預測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將在2075年躍居世界第一,超越美國。但日本智庫最新預測發現,從總和生育率來看,中國到2075年將降至0.8,GDP規模的中美逆轉不會發生,但假使美國總統川普的政策影響長期化,中國GDP仍有在2049年超過美國的可能性。
中信金控18日舉行法人說明會,金控總經理高麗雪對外說明2024年營運概況及經營績效並展望2025年。高麗雪指出,2024年金控雙引擎銀行、保險獲利亮眼,今年雖然美國與各國的關稅、政策不確定性高,但美預估會降息二碼,有利銀行、保險獲利,2025年整體金控獲利「樂觀期待」,股利配發率會在六成以上,以現金為主,但還是要待4月董事會決定。
美國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最新公布的GDPNow模型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GDP預測由2月初預估的3.9%降至-2.8%,引發市場對美國經濟前景可能陷入衰退的擔憂。對此,中租基金平台總經理蘇皓毅分析,目前經濟放緩跡象確實存在,但市場反應可能過度悲觀,此時反而是沉著布局的良機。
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公布的GDPNow模型最新數據顯示,美國2025年首季GDP預測由2月初預估的3.9%降至-2.8%,引發市場對美國經濟可能陷入衰退的擔憂。中租投顧總經理蘇皓毅分析,目前放緩跡象確實存在,但市場反應可能過度悲觀,反而是沉著布局良機。
盤勢分析:美股上周因經濟數據不佳、川普關稅干擾、將對中國大陸進一步實施晶片管制等利空衝擊拉回,費半指數再度大跌跌落季線和年線下,台積電ADR跌落半年線回測年線影響下,台股轉弱拉回,相繼回跌落月線、季線和半年線下,月線轉為緩降走低,周RSI和9周KD值交叉向下且開口放大,周RSI跌落50以下,短中期走勢轉弱整理。
美國商界領袖對川普政府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大陸施加的高額關稅反應不一,《華爾街日報》社論則將此舉稱為「歷史上最愚蠢的貿易戰」,更有專家指出,美國今年GDP可能被關稅吃掉1.5個百分點。對此,川普也回嗆《華爾街日報》根本錯誤百出。
(22:30更新)儘管周三(28日)盤後輝達公布的財報未能打動部分投資者,但美國第2季GDP(國內生產毛額)季增年率意外上修至3%,優於市場預期與初值的2.8%,顯示美國經濟依然強勁,讓投資人暫時忽視對輝達業績的失望。周四(29日)美股主要指數早盤走高。
5月底世界銀行公布最新「國際比較項目」(ICP)調查,一個令人意外卻也是情理之中的結果,中國大陸和美國的經濟規模差距又擴大了。以購買力平價(PPP)法計算,中國2021年的GDP為28.8兆美元,美國為23.6兆美元。中國經濟領先美國的金額增加到5兆多美元,雙方差距比前次調查又擴大了6%。
5月底世界銀行公布最新「國際比較項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簡稱ICP)的調查,一個令人意外卻也是情理之中的結果,中國大陸和美國的經濟規模差距又擴大了。以購買力平價(PPP)法計算,中國2021年的GDP為28.8兆美元,美國為23.6兆美元。中國經濟領先美國的金額增加到5兆多美元,雙方差距比前次調查又擴大了6%。
高盛經濟學家預期聯準會今年將降息兩次,分別落在9月和第四季。
美國重磅經濟數據登場,因通膨加劇、消費者及政府支出降溫,美國今年首季GDP「爆冷」顯著放緩,但3月核心個人消費支出(PCE)卻加速反彈,市場對通膨的擔憂大幅升溫,10年期美債殖利率走揚並衝破4.7%、創半年新高,美股四大指數25日普遍走弱,惟費半指數獨守紅盤且大漲逾1%,激勵台指期夜盤重挫逾百點後隨即止穩、跌點大幅收斂至僅9點,暫報19,871點。
台股從去年(2023年)11月開始放膽高飛,指數一路看回不回,迭創新高,在今年3月8日更登高2萬點。統一投信發布今年第二季投資展望表示,台股首見2萬點,短線震盪在所難免,但長線受惠「通膨趨勢向下、經濟展望上修、AI應用逐漸發酵」等三重利多加持,有利多頭持續維繫人氣。選股看好AI商機、半導體、消費觸底回溫商機、重電等四大投資亮點,投資人可善用定期定額投資台股基金,搭上台股2萬點多頭行情、與AI長線商機。
這幾天,隨著全國兩會的臨近以及各地2024年GDP增速目標的公佈,對今年中國經濟前景的討論,變得多了起來。
剛結束的2023年是五味雜陳的一年。一方面,中國大陸在航天航空、商用大客機、造船、高階晶片、新能源、電動車等多個領域創造顯著的成就。汽車出口超越日本、造船噸位超越韓國,都打敗原先的世界第一,躍居全球龍頭。
剛結束的2023年是五味雜陳的一年。一方面,中國大陸在航天航空、商用大客機、造船、高階晶片、新能源、電動車等多個領域創造顯著的成就。汽車出口超越日本、造船噸位超越韓國,都打敗原先的世界第一,躍居全球龍頭。但另一方面,相較美、日、印度甚至歐洲股市的優越表現,A股與港股成了全球末段班的市場。而房地產、地方財政仍處低迷,也都限縮大陸居民消費的積極意願,限制了經濟在疫情結束後快步增長的預期。
在接續華爾街周三尾盤的暴跌之後,歐股周四早盤走弱,房地產股和汽車股領跌;目前投資者等待美國更多的經濟數據公布,以追蹤全球利率走勢的線索。
受AI族群走弱與內外資進行部分獲利了結影響,台股27日開高走低,終場下跌150點收17,137點,跌破10日線,成交量略增至近二日最多的2,795億元。法人表示,內外資接近年底布局換股、指數高點獲利了結氣氛濃厚,可留意生技、IC設計與手機相關三族群接棒成短線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