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舊金山峰會的搜尋結果,共77筆
外媒引述消息人士指出,波音接近與中國達成出售多達500架飛機的協議。若交易屬實,或將結束自2017年美國總統川普訪中以來的銷售低迷期。消息刺激波音於美股盤前一度上漲4%。
川普一再邀約,習近平終於接了電話,關鍵是新華社通稿這句:「避免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把中美兩國拖入衝突對抗的危險境地」,這等於北京罕見就台灣問題告洋狀,川普雖然未置一詞,但中美雙方即將進入實質貿易談判,也同意推動領導人互訪,台灣問題,正式擺上中美談判桌,政府不可不察。
國防部長顧立雄接受《紐約時報》與《華爾街日報》等外國媒體專訪,認為美國與盟友在第一島鏈仍具堅實的威懾力,足以嚇阻中共輕舉妄動。他也承認中共軍事實力快速進步,威脅日增,但尚未達到迫在眉睫的程度。顧立雄的研判可謂理性務實,但他及民進黨的整體戰略思維忽略了一點:和平或戰爭的選擇,武力絕非唯一考慮因素,政治因素往往更重要。
國防部長顧立雄接受《紐約時報》與《華爾街日報》等外國媒體專訪,認為美國與盟友在第一島鏈仍具堅實的威懾力,足以嚇阻中共輕舉妄動。他也承認中共軍事實力快速進步,威脅日增,但尚未達到迫在眉睫的程度。顧立雄的研判可謂理性務實,但他及民進黨的整體戰略思維忽略了一點:和平或戰爭的選擇,武力絕非唯一考慮因素,政治因素往往更重要。
中國大陸人大、政協「兩會」最後一天,港媒《南華早報》和美媒《華爾街日報》同時傳出美中正在安排領導人會晤的消息,但兩個消息來源披露的時間和會面地點均有所不同。雖然大陸外交部發言人以「沒有可以發布的消息」回應詢問,但美中媒體同時釋出「川習會」的消息,絕非巧合。
中國大陸人大、政協「兩會」最後一天,港媒《南華早報》和美媒《華爾街日報》同時傳出美中正在安排領導人會晤的消息,但兩個消息來源披露的時間和會面地點均有所不同。雖然大陸外交部發言人以「沒有可以發布的消息」回應詢問,但美中媒體同時釋出「川習會」的消息,絕非巧合。
回顧剛剛過去的2024年,俄烏、巴以兩場戰爭持續外溢,時而呈現出出人意料的走向;國際經濟依然疲軟,多個舉辦選舉的國家主要政黨失勢或下台,川普在美國大選中大獲全勝,更為2025年的美國與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據觀察者網專訪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講席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金燦榮,就2024年國際局勢與中國外交帶來年終觀察,並分享他對2025年的展望。金燦榮表示,百年變局進入「深水區」,中國外交是不確定世界中的確定性來源。
2024秘魯亞太經濟合作(APEC)峰會16日落幕,各國元首在領袖峰會上大合照,令人矚目的是,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站在第1排中央、主辦國秘魯總統旁,美國總統拜登最晚抵達現場,他被安排站在第2排角落。拍照結束、元首們走下台時,拜登短暫抓住泰國總理貝東塔的手,穩住身體。
亞太經合會(APEC)領袖非正式會議將於15~16日在秘魯首都利馬登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3日啟程,展開南美之行,他將在APEC峰會結束後,轉往巴西出席二十國集團(G20)峰會,美國總統拜登也將出席這兩場重要峰會,有望與習近平舉行第三次「習拜會」。
美國總統大選甫落幕,兩場在南美洲的全球領袖峰會接力登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席,並可望和即將卸任的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最後一次「習拜會」。選後,美國華府將展開政權交接,習近平也將再次面對昔日對手川普。
路透29日獨家引述2名美國官員報導,2023年11月在舊金山舉行的「拜習會」上,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敦促美國總統拜登在談論對台灣獨立的立場時,將官方措辭從現行「不支持」(does not support)台灣獨立改為「反對」(oppose)台灣獨立,但遭到美方拒絕。國內學者分析,在美國大選前夕,外媒有此報導,可能是華府刻意傳達訊號,拜登政府包括副總統賀錦麗,在兩岸議題上,並未因北京期待或施壓,而有所妥協。
路透社今(29)日引述2名美國官員指出,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北京官員敦促美方在談論台灣獨立立場時改變措辭,從現行的「不支持」台灣獨立改為「反對台灣獨立」,不過遭到美國拒絕。
據美國之音報導,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和中國計畫在未來幾天安排拜登總統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美中兩國元首上一次通話是在今年4月。兩人於2023年11月在G20舊金山峰會期間,在加州伍德賽德(Woodside)進行面對面的會談。
2021年到2023年間擔任美國國務院負責中國與台灣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華自強(Rick Waters)日前接受美國之音專訪,就當前美中關係的前景與挑戰進行了深入分析。華自強也是美國國務院「中國事務協調辦公室」,也就是所謂的「中國屋」的首任負責人。華自強於去年夏天離開國務院,目前擔任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中國業務總經理。過去將近30年來,作為美國職業外交官,他站在美國對外工作最前線,有許多和中方高級官員打交道的第一手經驗,他在專訪中分享這些寶貴經歷和觀察,並對台海局勢、中俄關係,以及習近平政府的「戰狼外交」策略發表看法。
11月初美國總統大選前,中美官員頻繁接觸,就各領域議題進行交流。大陸外長王毅美東時間27日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會晤,聚焦台海和平穩定、南海衝突及經貿科技等議題。此外,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的通話,近期可望有更明朗的細節。
澎湃新聞27日報導,大陸外交部消息,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邀請,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將於8月27日至29日訪問中國。這是蘇利文在拜登政府任職期間首次訪陸,也是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時隔8年再次訪陸。為中美高層保持例行溝通,加深戰略認知。學者指出,預計台灣問題將是此次王毅與蘇利文討論重點。
日本與中國大陸22日在東京舉行副外長戰略對話,雙方聚焦東海、南海情勢等議題,這是兩國副外長暌違四年半後,重啟戰略對話。分析指出,中方擔心11月美國總統大選後,新總統對北京採取強硬路線,日本也會跟進,因此亟欲在選前加強對日關係。
中美軍事交流近來「穩中有憂」,穩的一面是,中美戰區指揮官共軍東部與南部戰區司令與美軍印太司令有望建立直接通話管道;中菲也試圖建立元首之間直接溝通以降3道處理海事專門溝通管道,有助避免南海、台海情勢擦槍走火。憂的一面是,軍售等台美軍事進展已然叫停軍控會談等甫恢復的中美軍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