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走路步伐的搜尋結果,共10筆
2025年2月11日傍晚6點半,有讀者台北信義區街頭捕捉到歌手MC Hotdog,照片中,他全身裝扮十分低調,身穿灰色上衣、黑色褲子,搭配一頂毛帽和黑框眼鏡,還刻意戴著口罩,成功隱身在人群中。
多走路未必有益健康,走得對才有效。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表示,最新研究發現,每日步行8000步,罹患膝蓋關節炎風險下降26%,即使日行4000步,也能降低16%風險,但前提是要走得夠快,也就是每分鐘要走60步以上,相當於快走、慢跑速率才有效,若走路低於此速率,反而容易致使膝關節受損。
康芮颱風前夕,大洋性海鳥「白腹鰹鳥」疑似先知先覺,搭乘綠島鄉漁民順風船登岸避颱;由於颱風離境後,牠未自行離岸,今(3)日下午由熱心民眾協助野放。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也提醒,海鳥無故現蹤陸地,恐是因傷落難,民眾應盡速通報。
一名女子於社群平台發文表示,不論刮風下雨,自己堅持日走1萬步。原以為這樣的生活方式很健康,但某次健檢卻發現,明明很瘦,卻有內臟脂肪超標、全身肌肉量不足的問題,這才驚覺過去10年來都在做無效運動。醫師就指出,日行萬步為過時觀念,若想靠走路來鍛鍊身體,應掌握速度快、步伐大2重點,才能獲得健康效益。
新銳導演王彥蘋出席中山女高放映場 學姊學妹暖心交流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是發生率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退化性神經疾病,醫師指出,主要徵兆包括臉部表情變少、聲音變小、手部僵硬及走路步伐小,由於症狀多從一手一腳開始,因此常被誤以為是中風,但進一步檢查即可正確診斷。另外,運動能有效延緩腦部退化,包括舌頭運動、手腳運動和走路運動,對於延緩帕金森氏症病情惡化,也能發揮正面效益。
很多老人家為了健康每天都會走到1萬步,但外科醫師江坤俊表示,如果想藉由走路來鍛練身體,要符合走路速度夠快,與步伐要夠大兩個原則,大概是每分鐘要走120至140步,且步伐寬度要有兩個斑馬線的距離才OK,建議每天走3次快走,一次10分鐘,至於日行萬步,「那個概念落伍了。」
精神健康議題在社會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許多人對於精神疾病用藥方面存在著許多誤解,這導致了治療效果的降低。為了幫助病人及其家屬了解精神疾病用藥,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於日前於該院一樓門診候診區舉辦家屬座談會,由藥師張庭瑋講解「正確使用精神疾病用藥」,提醒民眾服用精神科藥物應注意事項。
精神健康議題在社會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許多人對精神疾病用藥方面存在著許多誤解,導致治療效果降低。為幫助病人及其家屬了解精神疾病用藥,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於日前於該院一樓門診候診區舉辦家屬座談會,由藥師張庭瑋講解「正確使用精神疾病用藥」,提醒民眾服用精神科藥物應注意事項。
走路可說是兼顧便利及成效性的好運動,許多人會以日行萬步當成目標。對此,敏盛醫院研究副院長江坤俊表示,日行萬步的觀念已經過時了,建議每天快走3次,每次10分鐘即可。同時他也提醒,靠走路鍛鍊務必掌握2大原則,分別是走路速度要夠快、步伐要夠寬,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健康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