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顫抖症的搜尋結果,共11筆
不少人有抖腳的習慣。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表示,抖腳背後藏著不少身心的小秘密,包括焦慮、壓力時的排氣閥,或是罹患不寧腿症候群、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甚至是家族性原發性顫抖症,提醒如果抖到睡不著、覺得不舒服,甚至影響生活品質,就該去看醫生了。
今年將升大學的江同學,12歲時罹患嚴重肌張力不全,軀幹肢體像「擰毛巾」般嚴重扭曲,站不直、難以行走,讓正值青春期的他每天都筋疲力盡,「與世界格格不入,對未來充滿恐懼」。2019年接受台大醫院「雙側蒼白球內側核深腦刺激植入手術」,半年後恢復正常行走,彷彿重獲新生。
「我常常說,臨床醫師看的是外在美,而我們看的是內在美」。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陳世杰教授,從醫30年,開玩笑的一語道出影像科醫師的工作核心。從小喜歡畫畫,擁有圖像學習和圖像記憶的天賦,這份與生俱來的能力,成為他選擇影像醫學的契機。
一名64歲林姓婦人,今年5月感染新冠病毒,怎料痊癒後,雙手及嘴唇卻突然出現「發抖」現象,說話時連聲音也明顯顫抖,不僅寫字歪七扭八,吃飯盛湯時也常因兩手發抖,而將湯汁潑得滿桌都是。婦人懷疑自己罹患巴金森症,趕緊就醫,被診斷為少見的新冠病毒引發「本態性顫抖」快速惡化。
一名30多歲外送員,半年內摔車3次,雖只是皮肉傷,但他對平衡感變差,覺得不對勁就醫,檢查竟是罹患帕金森氏症。醫師提醒,除熟知顫抖症狀外,平衡感變差、肢體僵硬、行動緩慢,也是帕金森氏症典型症狀,而1天喝1至2杯咖啡,或多攝取維生素B群食物與益生菌,有助減少罹病機率。
中市黃姓阿伯是原發性顫抖症患者,50歲時右手出現震顫,起初還可拿筷子吃飯,手抖越來越嚴重,連手握牙刷卻放不進嘴巴刷牙、拿湯匙舀不起飯菜,手完全不聽使喚,到中山附醫求診。經神經外科主任張正修24日表示,經評估採「神波刀」治療後,不但刷牙、握筆書寫平穩,除夕夜也能吃頓溫馨團圓飯,完成他發病後心願。
原發性顫抖症盛行於高齡族群,為找出引起顫抖機制,並協助疾病診斷與治療,在國科會腦科技專案計畫及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計畫的支持下,台灣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科暨研究所副教授潘明楷研究團隊發現顫抖症的核心機轉,直指「顫抖」的本質,透過週期電刺激術干擾顫抖的頻率,可緩解病患顫抖症狀。相關系列成果,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中國醫藥大學附醫院自2022年起參與衛福部醫衛新南向計畫,成功將台灣的特色醫療推廣至馬來西亞、汶萊及新加坡等地。中國附醫總院長周德陽表示,2023年馬來西亞就醫人次成長了256倍,汶萊成長了47倍,不僅讓醫院受益,也吸引了大量國際病患來台就醫,帶動台中市的醫療觀光產業。
醫衛新南向計畫,為台灣帶進國際醫療觀光商機,為台灣醫療院營運所注入新活水。
根據統計,台灣約有40萬人罹患原發性顫抖症,因神經退化,造成身體不同部位持續性顫抖,其中約10萬人的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醫師表示,這類患者若經藥物治療無法改善,就需接受手術治療,除了開顱手術,也可接受非侵入性的「神波刀(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治療,透過逾1000個超音波晶體,聚焦能量在丘腦,打斷讓患者顫抖的神經迴路。
根據統計,台灣約有40萬人罹患原發性顫抖症,因神經退化,造成身體不同部位持續性顫抖,比巴金森氏中還要常見。94歲的歐陽先生,曾是一位傳記作家,在 70歲左右出現顫抖症,雙手不停顫抖,無法寫作、喝水、吃飯,因擔心風險不願開顱,接受非侵入性的「神波刀(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治療,透過逾1000個超音波晶體,聚焦能量在丘腦,打斷產生顫抖的神經迴路。術後的歐陽先生恢復了正常書寫及抓握功能,人生由黑白再變回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