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高俊的搜尋結果,共154

  • 44歲短劇導演心肌梗塞猝死 妻痛揭返家仍忙工作內幕

    44歲短劇導演心肌梗塞猝死 妻痛揭返家仍忙工作內幕

    大陸一名44歲名為高俊的短劇導演驟逝,令人震驚。據悉,高俊自5月起投入短劇拍攝,10月中旬在鄭州劇組連續奮戰4天,每天工作長達18小時,從凌晨收工到清晨再開機,幾乎沒有休息。返家後他仍持續處理工作事宜,直至10月20日中午,妻子發現他倒臥浴室,緊急送醫仍回天乏術,死因為心肌梗塞。

  • 南華大學民音系攜手雲林愛樂產學共製音樂劇 展現學生實戰力

    南華大學民音系攜手雲林愛樂產學共製音樂劇 展現學生實戰力

    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為落實學用合一,讓學生展現專業的實戰能力並累積實務經驗,日前與雲林愛樂合唱團攜手進行產學合作,並於 10月18日在雲林表演廳完成《第一市場》音樂劇的展演,演出相當成功。此次透過產學合作,充分展現表演藝術教育與實務結合的豐碩成果。

  • YAMAHA CUP》快樂踢球去兒童足球賽高雄站落幕 三支俱樂部隊晉級

    YAMAHA CUP》快樂踢球去兒童足球賽高雄站落幕 三支俱樂部隊晉級

    第16屆YAMAHA CUP快樂踢球趣兒童足球賽高雄站預賽於8、9日在楠梓足球場開踢,共48支球隊競爭3席前往全國總決賽門票,各隊經過激烈的競爭後,最終由小惡魔足球俱樂部、小不老足球俱樂部A和高雄Attackers FC取得晉級總決賽的資格,三隊皆為俱樂部,且過往也都有全國賽經驗。

  • 南華國際論壇聚焦AI應用與反思 締結57組MOU創新局

    南華國際論壇聚焦AI應用與反思 締結57組MOU創新局

    由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主辦「2025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於11月4日登場,本屆以「佛學教育與永續發展」為主題,匯聚全球16個國家與地區、52所大學及學術機構,137位專家學者與會共襄盛舉。11月5日傍晚移師南華大學,並於11月6日展開論壇三,共同探討「人工智慧的應用與反思」之議題。

  • 斥資2.76億元 長庚大學第一學舍公共空間整建完工

    斥資2.76億元 長庚大學第一學舍公共空間整建完工

    長庚大學第一學舍公共空間整建完工,建物融入「共學、共享、共創、共好」兼具的多功能理念,更改善校舍建築結構,跳脫傳統「住宿空間」框架,打造兼具生活與學習的全方位場域。校方16日舉辦啟用典禮,校長湯明哲邀請教育部高教司專委賴冠瑋、台塑企業總管理處資深經理高俊琦及校內師生共同見證,宣告校園生活環境再升級。

  • 南華大學實踐身心靈健康基地 培育選手全國軟式網球奪佳績

    南華大學實踐身心靈健康基地 培育選手全國軟式網球奪佳績

    南華大學運動與健康促進學士學位學程大一學生楊朝貴與教練江富朋,代表南華大學參加「114年度全國南部區域性軟式網球第三次對抗賽」,榮獲大學社會組第二名。楊朝貴並於10月18日至23日代表嘉義縣出賽「114年全國運動會」,在男子組軟式網球團體賽奪下第三名,不僅為嘉義縣爭光,也展現南華學子兼具專業訓練與心理穩定的優異表現。

  • 南華大學USR跨域創新 AR繪本與三好兒歌助力偏鄉教育

    南華大學USR跨域創新 AR繪本與三好兒歌助力偏鄉教育

    南華大學31日在無盡藏圖書館舉辦「USR雲水書車趴趴走成果展示區啟用暨三好兒歌創作比賽頒獎典禮」。活動集結教育夥伴、師生與社區代表,共同見證「雲水書車-提升孩童多元感官學習」計畫的推動成果。

  • 南華大學獲金心獎肯定 展現「一家編目萬家用」精神

    南華大學獲金心獎肯定 展現「一家編目萬家用」精神

    國家圖書館於30日舉辦114年度「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NBINet)合作館館長會議,表揚長期推動書目上傳與資源共享績效優異的合作館。南華大學憑藉持續精進的館藏編目品質與專業表現,再度榮獲「金心獎」肯定,由副校長兼圖書資訊處處長賴淑玲代表受獎。

  • 張庭罕曬全家福近照 16歲愛女逆襲變「超模臉」

    張庭罕曬全家福近照 16歲愛女逆襲變「超模臉」

    「戲劇女神」張庭與「台灣第一小生」林瑞陽2010年結婚後,育有一對子女,近年雖淡出演藝圈,轉往上海經營公司,仍不時透過社群分享生活。她28日罕見曬出全家福近照,她與老公的凍齡外貌和孩子們的暴風式成長,引起網友熱烈討論。

  • 以文學書寫生命光芒 南華大學「永懷星雲大師文學獎」入圍名單出爐

    以文學書寫生命光芒 南華大學「永懷星雲大師文學獎」入圍名單出爐

    「南華大學2025第二屆永懷星雲大師──生命書寫文學獎」入圍名單出爐,將於11月29日在南華大學無盡藏圖書館一樓舉行決審會議暨頒獎典禮,除了歡迎參賽、入圍者踴躍出席之外,亦開放熱愛文學的民眾一同共襄盛舉,報名截止至11月18日。

  • 南華大學深化人間佛教教育 以《華嚴經》開啟富貴人生九堂課

    南華大學深化人間佛教教育 以《華嚴經》開啟富貴人生九堂課

    南華大學日前舉辦「2025南華大學人間佛教學術講座—經典系列」第二講,特別邀請淡江大學歷史系郭鎧銘教授,以「華嚴經:富貴人生九堂課」為題,帶領與會師生及民眾深入探索大乘佛教經典《華嚴經》的思想精髓與實踐智慧。

  • 反制假訊息!南華大學、陸委會合辦座談會強化社會心理防衛能量

    反制假訊息!南華大學、陸委會合辦座談會強化社會心理防衛能量

    為回應數位時代兩岸資訊戰與假訊息帶來的挑戰,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與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將於10月30日共同舉辦「兩岸關係焦點:心理防衛」學術暨實務座談會。本活動由大陸委員會(陸委會)指導與支持,亦為「中國識讀計畫」的重要推動之一,旨在強化公民辨識惡意資訊與心理防衛的能力,培養具備批判思辨與民主韌性的青年公民。

  • 產學共創永續價值!南華大學與久隆機械攜手落實碳盤查與智慧製造

    產學共創永續價值!南華大學與久隆機械攜手落實碳盤查與智慧製造

    在全球淨零碳排與永續轉型浪潮下,南華大學永續中心日前與深耕汽機車維修工具與保養設備製造的久隆機械工業有限公司攜手,成功執行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製造業轉型推動計畫」碳盤查加值應用。此合作不僅協助久隆機械導入精確的碳盤查與低碳技術,更有效推動其智慧化升級,大幅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 南華大學推動環境教育 實地課程啟發學童永續意識

    南華大學推動環境教育 實地課程啟發學童永續意識

    在經濟部水利署第五河川分署與南華大學簽署合作意向書(MOU)後,雙方持續推動「綠色足跡」活動,關注環境教育與教育資源均衡。近日,南華大學帶領嘉義縣黎明國小學生前往大埤抽水站環境教育園區及南華大學校園,進行戶外環境教育課程,讓學童從體驗中學習防災與永續概念。

  • 南華文創實地參訪 深化永續與文化傳承思維

    南華文創實地參訪 深化永續與文化傳承思維

    在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支持下,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於10月8日由副教授陳寶媛與系助理郭宣育帶領文創系及旅遊系共35位學生,前往嘉義縣馬稠後工業區冷研碳索館及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參訪,藉由產業與文化的雙重體驗,深化學生對環境永續與文化傳承之間關聯的理解。

  • 南華大學參訪養殖產業 探索科技智能養殖與青年返鄉創業

    南華大學參訪養殖產業 探索科技智能養殖與青年返鄉創業

    為拓展學生職涯視野,南華大學產學合作及職涯發展處於16日辦理企業參訪活動,由該處實習及就業輔導組組長呂玉枝帶領31名學生走訪雲林縣的台灣鯛生態產業創意園區與好蝦冏男社,了解科技如何翻轉傳統養殖產業,生態永續以及青年返鄉創業的實踐歷程,同時也呼應高教深耕計畫「落實大學社會責任、深化產業鏈結」的核心精神。讓學生在產業現場中學習科技創新與永續發展的實際應用,開啟職涯與創業的新思維。

  • 南華大學授旗全運會代表隊 啟程征戰全國運動會

    南華大學授旗全運會代表隊 啟程征戰全國運動會

    南華大學運動與健康促進學士學位學程於16日舉行「全國運動會各縣市代表隊參賽學生暨運動防護團隊授旗」儀式,為即將出征的學生代表加油打氣。典禮由校長高俊雄親自授旗,勉勵選手與團隊全力以赴,展現南華學子的專業風采。

  • 全國運動會軟網賽事 南華大學SNG轉播車打造專業級運動賽事製播

    全國運動會軟網賽事 南華大學SNG轉播車打造專業級運動賽事製播

    南華大學傳播系再次站上全國舞台,於10月19日至22日在雲林縣莿桐國中,承擔「114年全國運動會」軟式網球項目的全程轉播任務。

  • 南華大學數位教學卓越 全國首創人間佛教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南華大學數位教學卓越 全國首創人間佛教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南華大學推動數位教學成果亮眼,連續三年通過教育部數位學習課程認證,目前已有11門遠距教學課程通過認證,近期再傳捷報,於113年6月獲教育部核准設立「人文學院人間佛教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於114學年度第1學期起開班授課,首屆錄取名額為10人。放眼全國,本學年度僅有3所大學獲准各開設1個專班,全國共計11校開辦17個專班,南華大學能在競爭激烈中脫穎而出,不僅彰顯學校在數位學習與人文教育領域的深厚實力,也凸顯其教學特色與辦學競爭力。

  • 南華第16屆樂齡大學 融合AI課程引領長者與時俱進

    南華第16屆樂齡大學 融合AI課程引領長者與時俱進

    南華大學終身學習學院所辦理的「樂齡大學」,於10月14日舉行開學典禮,迎來40位平均年齡超過65歲的新生,準備展開豐富精彩的「第三人生」學習旅程。今年特別新增AI認識及智慧手機影像編修課程,幫助長者跨越數位鴻溝,與時俱進。樂齡大學邁入第16年,已成為台灣高齡學習的重要典範,吸引全台長者慕名前來。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