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鬚鯨的搜尋結果,共21筆
隨暑假到來,親子天下也啟動「2025海洋年」行動計畫,以「達克比出任務:一起玩遊SEA!」為主題,由中小學生最愛童書人氣角色「動物警探達克比」帶路,串連全台141個海洋友善單位與場館,包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海洋委員會海巡署的海洋驛站、連鎖書店等等,打造一系列結合教育、遊戲與旅行的親子探索任務,幫助爸媽帶著孩子「有意義的玩」,不只讓暑假充滿知識與樂趣,還能愛上海洋、理解海洋、進而萌生守護海洋的行動力。
大陸央視報導,中國大陸科考船雪龍2號第41次南極考察隊,正在返回途中,此前,首次在羅斯海秋冬航次探索之旅執行科考作業時,看到不少海洋哺乳動物,最大要數鯨類。
大陸14日報導,中國大陸科考船「雪龍2號」正在返回途中,此前,第41次南極考察隊首次在羅斯海進行秋冬航次探索之旅,在執行科考作業過程中,雪龍2號隊員看到不少海洋哺乳動物,最大要數鯨類。
國際級化石「潘氏澎湖鱷」回歸,沉寂10年的澎湖化石館,全新規劃常設展「澎湖水道傳奇」,讓這隻目前台灣所發現最完整的大型古脊椎動物化石原件展出,26日上午再風光開幕。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有時會出現受傷鯨豚擱淺,近期中華鯨豚協會接獲有大型鬚鯨擱淺於龜山島北側,經人員登島採樣比對,確定是世界第2大的海洋哺乳動物「長須鯨」,成為台灣首例有完整個體的長須鯨擱淺事件。
恆春半島南灣至後壁湖海域,昨天傍晚有2隻大翅鯨現身,不少潛水、遊艇業者及民眾看到大翅鯨尾巴打水,開心驚喜歡呼,還有人感動到直呼「快哭了」。
2025澎湖國際海上花火節將於5月登場,澎湖縣政府今(28)日下午在澎澄飯店舉行澎湖場記者會。澎湖縣長陳光復表示,屆時,除了還有遠古時期的「潘氏澎湖鱷」、海洋巨獸「吉貝長鬚鯨」亮相外,國立故宮博物院也推出「大航海時代的海上明珠-故宮國寶聚澎湖」特展,將珍貴國寶文物帶到澎湖,同時亞洲最大海上圖書館「望僕號」也將於6月再度靠港,帶來滿載書香與知識的航行。
澎湖化石館,為了迎回2006年在澎湖西嶼鄉內垵村發現的潘氏澎湖鱷化石,當鎮館之寶,正重新規劃展覽空間外,並預定在五月花火節時重啟用開放。原本館內展出的海洋巨獸「吉貝長鬚鯨」,也在專家考證後,正名為「布氏鯨」。
今年大學學測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題目提到,有隻鯨魚聲音頻率「有52赫茲那麼高」,所以別的鯨魚聽不到牠的聲音,出題引發各界討論,更遭批評「拉低我國科學素養」。台師大國文系主任鍾宗憲表示,文學描述的感性,很難用科學的角度去審視,若當時題目再多點描述可能就可避免爭議,支持出題老師的用心。
大學學測18至20日舉行,其中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題目為,有頭鯨魚聲音的頻率就比較高,「有52赫茲那麼高」,所以別的鯨魚聽不到牠的聲音,引發各界討論。對此,由台大獸醫系教授楊瑋誠帶領的「CIB 鯨豚調查局」發文批評,有人散播不實訊息,拉低我國科學素養。並解釋許多鯨魚的聽力範圍涵蓋了低頻和中頻的聲音,例如藍鯨的主要發聲範圍在10-40赫茲,但這並不表示牠們無法聽到52赫茲的聲音。
今(2024)年4月有民眾在網路社群媒體刊登,以66萬元販售保育類鯨魚下顎骨的訊息。但還沒賣出,就被被海委會海巡署台中查緝隊循線至高雄興達漁港附近一處貨櫃,查獲一級保育類物種大村鯨的下顎骨2支。海保署今天(16日)呼籲,民眾切勿販售或購買保育類野生動物產製品,以免觸法。
上週四,海洋學家拍攝到一段罕見的「大翅鯨(也稱座頭鯨)吐海豹」的畫面,海豹就在鯨的大嘴裡,兩個黑色大的大眼無辜的看著一切,似乎在想「我是誰?我在哪?」
雖然時序進入鬼月,澎湖旅遊斷崖式崩落。但是澎湖海域顯得很熱鬧,繼昨(7)日先後有漁民在七美外海遇到小鬚鯨繞漁船5圈、鳥嶼外海約10隻鯨鯊迴游覓食後,今(8)日有遊艇業者,特別加碼載客追鯨鯊行程,果然在鳥嶼外海又遇上3頭鯨鯊迴游,也讓船上旅客對這意外的邂逅興奮極了,直呼超值。
澎湖21日下午才在西嶼鄉合界后螺沙灘,發現一頭3.5米長的罕見短肢領航鯨死亡擱淺,30日下午又在南方四島國家海洋公園的東吉嶼海邊又發現一頭身長10米的長鬚鯨,一樣已嚴重腐化,加上身軀龐大,難以就地掩埋,將由專業人員採集骨骼樣本,送科研單位保存後,就任牠自然風化。
長鬚鯨是僅次於藍鯨的第2大動物,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統計,全球族群量僅10萬隻,屬於「易危物種」,日本上月卻宣布今年起新增捕撈60隻長鬚鯨,多個民間團體昨到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前拉起布條,強調「長鬚鯨是地球的寶物,不該成為日本人的食物」,要求日本政府撤回決議。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統計,全球長須鯨族群量僅10萬隻,屬於「易危物種」,日本上月卻宣布今年度商業捕鯨額度新增60頭長須鯨,7月1日起開放捕撈,多個民間團體今天到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前拉起布條,強調平均3至4年才能誕下1隻長須鯨,捕捉60隻將嚴重影響該族群,加上日本人均每日消費鯨肉量僅0.1克,亦沒有獵捕必要性,要求日本政府撤回獵捕獵捕長鬚鯨決議,「長須鯨是地球的寶物,不該成為日本人的食物」。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在周四表示,政府將把大型長鬚鯨加入其商業捕鯨物種名單中。日本退出管理海洋哺乳動物商業捕獵的國際組織5年後,做出了這項決定。
海洋生物學家成功取出鬚鯨進化出特殊「音箱」(voice box)結構,並在實驗室成功吹氣發聲,解答長久以來學界對鬚鯨發生機制之謎。也意外得知人類航行海上船隻的噪音對鬚鯨間的溝通,造成嚴重的影響。
日本北海道一處海邊近日出現一具體長約5公尺的「斷頭鯨屍」,引發當地居民熱議,由於鯨魚身上並無外傷,專家研判牠是自然死亡,只是缺失頭部的原因還有待釐清,而北海道政府也指出,這具鯨魚屍體可能會爆炸,提醒民眾要注意安全,不要太過靠近。
龍在華人社會占有崇高地位,古代帝王甚至自稱「真龍天子」,人們也自詡是龍的傳人,不過龍是否真的存在眾說紛紜,近代最著名的就屬發生在1934年的「營口墜龍事件」,還曾登上當時的新聞版面,至今仍是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