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醫師收入的搜尋結果,共17

  • 幼兒專責醫師顧到6歲 嘉惠百萬童

    幼兒專責醫師顧到6歲 嘉惠百萬童

     少子化成國安危機,為幫助兒童好好長大,衛福部目前推動幼兒專責醫師制度,提供疫苗注射、篩檢、兒童發展的評估,除可及早發現遲緩兒,亦可揪出疏忽、受虐的幼兒,通報社會安全網,落實「0~3歲幫你一起顧」。衛福部長石崇良8日出席台灣醫學週時透露,幼兒專責醫師制度將擴大至6歲,讓學齡前的孩子都能被接住,預估嘉惠100萬名小朋友,上路日期尚未定。

  • 幼兒專責醫師擴大至6歲 百萬小朋友受惠

    幼兒專責醫師擴大至6歲 百萬小朋友受惠

    少子化成國安危機,為幫助兒童好好長大,衛福部在薛瑞元任內推動幼兒專責醫師制度,提供疫苗注射、篩檢、兒童發展的評估,除可及早發現遲緩兒,亦可揪出疏忽、受虐的幼兒,通報社會安全網,落實「0~3歲幫你一起顧」的目標。衛福部長石崇良今(8日)出席台灣醫學周活動時透露,幼兒專責醫師制度將擴大至6歲,讓學齡前的幼兒都能被接住,預估嘉惠100萬名小朋友,上路日期尚未定。

  • 醫師加班費免稅研議中 專家點出醫院人才出走原因

    醫師加班費免稅研議中 專家點出醫院人才出走原因

    急重難症醫師紛紛從醫院出走,為了留住不斷流失的人力,衛福部健保署今天(11)首度針對醫師加班費給予免稅開會討論。醫界點出現行制度困境,醫院主治醫師幾乎全數收入都列為薪資所得,反觀診所醫師扣除營運成本後再課稅,稅負上的差異,是導致人才離開醫院體系的原因之一。

  • 醫美報酬勝醫病 誰之錯

    醫美報酬勝醫病 誰之錯

     總統賴清德在健保30年相關活動上,對於現在牙醫系錄取分數高於醫學系感到憂心,認為辛苦科沒人走,與給付不公有關,未來健保給付應朝「不同工、不同酬」來改革。這確實是一個正確的方向,但問題是,目前健保總額就是定額;當某科、某項目提高了給付,勢必排擠另一科別、項目,問題徵結還是在台灣對於整體醫療支出投入太低。

  • 海納百川》醫美報酬勝醫病 誰之錯?(蔡明忠)

    海納百川》醫美報酬勝醫病 誰之錯?(蔡明忠)

    總統賴清德在健保30年相關活動上,對於現在牙醫系錄取分數高於醫學系感到憂心,認為辛苦科沒人走,與給付不公有關,未來健保給付應朝「不同工、不同酬」來改革。這確實是一個正確的方向,但問題是,目前健保總額就是定額;當某科、某項目提高了給付,勢必排擠另一科別、項目,問題徵結還是在台灣對於整體醫療支出投入太低。

  • 景氣差哪科最吃香?他從電機轉念1系所 喊不怕被裁員

    景氣差哪科最吃香?他從電機轉念1系所 喊不怕被裁員

    大學讀哪個科系影響畢業後工作,一名男子從電機系轉讀醫學系,他預測未來10年醫師表現將優於工程師,貼文掀起網友熱議,不少人認為科技業還是比較有優勢,指像新冠肺炎時期,許多自行開業的醫師收入大減,還得負擔護理師薪水,沒有過得比較好。

  • 月開銷53萬 醫師哥喊手頭緊 超狂明細曝「真的沒錢」

    月開銷53萬 醫師哥喊手頭緊 超狂明細曝「真的沒錢」

    醫師收入高,追求生活品質開銷也較大,一名男網友表示,哥哥是診所的醫師,最近家庭聚會時卻喊「手頭很緊」,還列出每月支出清單,包括房貸12萬、儲蓄險5萬、投資6萬、生活費12萬等,林林總總加起來共53萬,讓原PO驚呼「太瘋狂了!」多數網友都認為,就是可流動的資金比較少,每個月這樣花,真的一下就沒錢,不過有錢人的手頭緊,跟平民百姓的手頭緊意思完全不一樣。

  • 健保給付不足 居家醫療陷困境

    健保給付不足 居家醫療陷困境

     衛福部健保署自2016年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但醫政單位編列經費太少、人才培訓與投入不足、相關設備未到位;「缺錢、缺人、缺設備」下,使居家醫療制度如同徘徊在十字路口,沒有明確願景。

  • 同名緣分深 大小王偉是師生也是前後輩

    同名緣分深 大小王偉是師生也是前後輩

     一位是臨床資歷超過20年的副院長,一位是今年初出茅廬的主治醫師,兩人都有個響亮的單名「王偉」,目前都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服務,又都屬外科系,不免發生一些美麗的誤會。曾有值班醫師或護理師打錯電話,也有病人掛錯門診,連祕書都不小心分錯信件,都成為開刀房裡的閒談趣事。

  • 律師提1關鍵「江坤俊正宮不會提離婚」 許聖梅揭爆料來源

    律師提1關鍵「江坤俊正宮不會提離婚」 許聖梅揭爆料來源

    已婚外科名醫江坤俊,日前爆出與護理師不倫戀,他與妻子共同發表聲明,強調家庭狀況一切正常。不過兩人共處11個小時是否侵犯配偶權?對此,律師魏正棻指出倘若有過夜,被法院認定的可能性就非常高。

  • 醫師月收破百萬?公會揭實際薪資「慘輸一堆人」

    醫師月收破百萬?公會揭實際薪資「慘輸一堆人」

    近日有媒體報導指出,醫師常見收入每月達1、200萬元,主治醫師平均年收可能超過800萬;對此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昨(15日)發聲明駁斥,透露醫師月薪大約落在15萬左右,年薪約230萬,「私人企業主管薪水可能都比醫師高」。

  • 台大主治醫師收入多少?吳欣岱公開薪資單:我淚已流

    台大主治醫師收入多少?吳欣岱公開薪資單:我淚已流

    外界普遍認為醫師收入高,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公開去年的年終獎金只有3萬5612元,掀起熱議。同為醫師的台灣基進秘書長吳欣岱也貼出友人過去在台大醫院擔任主治醫師的薪資單,月薪實領8萬1717元,她一看驚呼「我淚已流」。

  • 保障點值健保就有救?病友團體:盼每1元都花在病人身上

    保障點值健保就有救?病友團體:盼每1元都花在病人身上

    藍營立委提出《健保法》修正草案,保障點值1點0.95元及1元。八大醫界團體昨天承諾,若修法通過,將優先幫醫事人員加薪。不過民團則憂心,健保的問題在於醫療衝量,若用點值保障,反指醫界提保障點值是「要搞倒健保」,病友團體今天則質疑,「補充點值是否有助於提升醫療品質,並給予全體國民更好的醫療服務,也是個大問號?」建議取消藥價差,讓每一分藥費支出都花在病人身上,確保醫療資源利用效率。

  • 申報點數不代表醫師所得 醫師公會:如房價不等於房仲收入

    申報點數不代表醫師所得 醫師公會:如房價不等於房仲收入

    近期媒體報導西醫門診各專科申報資料,其中內科每名醫師申報1982萬點、復健科每人1384萬點、泌尿科每人1368萬點,列居前三大申報點數最多的科別。全台5萬3490名醫師,平均每人每年申報894萬點,健保給付約800萬元。該報導出爐後,醫界紛紛炸鍋,擔憂民眾誤以為申報點數等同醫師所得。醫師公會全聯會今緊急召開記者會,說明申報點數僅是掛在醫師名下,背後隱藏許多成本,包括昂貴的檢查、藥物、其他醫事人員人事費等。如同房仲銷售房產,房價並不等於房仲的收入。

  • 重症童恐得出國就醫 生孩子找東南亞醫生

    重症童恐得出國就醫 生孩子找東南亞醫生

     台灣少子化嚴峻,兒科、婦產科「錢景」看淡,導致「缺醫」危機。台灣兒科醫學會統計,兒科專科醫師考試連續3年報考人數創新低,去年創下11年來最低紀錄,人力缺口達3成,龍頭台大醫院必須招考3次才招足,負責接生的婦產科醫師平均年齡57歲,是所有科別「最老」。

  • 秋鬥赴賴辦控綠色恐怖!痛批「賴只哭違建」對訴求已讀不回

    秋鬥赴賴辦控綠色恐怖!痛批「賴只哭違建」對訴求已讀不回

    超過25個勞工團體集結舉行一年一度「秋鬥」,秋鬥團體今在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競總做遊行結尾,抗議民進黨執政造成貧富階級對立、兵凶戰危罪行、民不聊生、環境資源掠奪、民主體制崩毀,秋鬥策劃人吳永毅表示,秋鬥訴求有發給3組候選人,藍白都給了回應,就只有賴清德哭違建,想拉礦工選票,卻對訴求已讀不回。

  • 荷包失血!六都375家醫療院所掛號費漲50至100元

    荷包失血!六都375家醫療院所掛號費漲50至100元

    新冠疫情後,健保點值縮水,醫界多次反映變相減薪,今年六都有多達375家醫療院所調漲掛號費,規模歷年最大,其中又以台北市156家佔最多,平均漲價50至100元,帶動掛號費上漲至250至300元,有醫師坦言,因營運成本上升、健保點值縮水等因素,不得不將調整掛號費。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