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防災會議的搜尋結果,共36

  • 鳳凰颱風逼近是否停班停課?陳其邁回應了

    鳳凰颱風逼近是否停班停課?陳其邁回應了

    鳳凰颱風逐漸接近台灣,高雄市政府於11日下午召開第一場防災會議。市長陳其邁在會後表示,根據目前氣象資料,尚無法非常有信心判斷是否達到停班停課標準,將待晚間7點中央氣象署最新預報資料後再決定。

  • 北北基桃未同步掀議  張善政親曝放颱風假兩大關鍵原因

    北北基桃未同步掀議 張善政親曝放颱風假兩大關鍵原因

    鳳凰颱風撲台,桃園是宜花澎外,唯一全市放颱風假的縣市,市長張善政11日親釋疑決策過程,強調有5區風力達標且超過下限1級,考量市民通勤通學跨區普遍,1晚要找到代課老師根本不可能,因此決定全市放假,他也提到北北基桃狀況不同,決策時仍要考慮各縣市天氣的特殊狀況。

  • 鳳凰颱風逼近!張善政17點主持防災會議 桃園整備防豪雨

    鳳凰颱風逼近!張善政17點主持防災會議 桃園整備防豪雨

    中度颱風鳳凰來勢洶洶,桃園市長張善政超前部署,預計5點親自主持「桃園市鳳凰颱風防災整備會議」,水務局今早已搶先開設,會中確認全市權管抽水設備已於9日完成試運轉,確保機具在積淹水時可即時投入,轄內43處水門也已完成防汛啟閉,以降低颱風期間區域排水系統負荷,並以科技掌握土石流保全戶收容避難情形,今上午10時起也開放民眾領用沙包,呼籲民眾下載「水情看桃園」APP掌握水情。

  • 花蓮堰塞湖奪命悲劇!中央、地方資源對接斷鏈 未來怎避免?

    花蓮堰塞湖奪命悲劇!中央、地方資源對接斷鏈 未來怎避免?

    花蓮堰塞湖潰壩,奪走18命,更沖出中央、地方政府災防橫向溝通、垂直整合的漏洞。捲起袖子救災之餘,更要回頭檢視防災演練、法規制度破口,下一次,不能再讓悲劇重演。

  • 短評》閣揆應傾聽民意  憤而離席失格

    短評》閣揆應傾聽民意 憤而離席失格

    民主政治的價值,從來不在於權力的強弱,而在於政府能否誠懇傾聽人民的聲音。行政院長卓榮泰今天在花蓮光復鄉前進指揮所,面對立法院國民黨總召傅崐萁發言,竟未等對話結束便逕行宣布散會、轉身離去,這不僅令人錯愕,更傳遞出一種傲慢的訊號:政府選擇迴避民意,而非正面面對。

  • 花蓮洪災竟有人酸活該?羅友志爆網路真相   怒點名「他們」

    花蓮洪災竟有人酸活該?羅友志爆網路真相 怒點名「他們」

    強颱樺加莎帶來豪雨,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昨(23)日發生溢流,洪水沖毀市區、橋梁斷裂,導致嚴重災情,但綠營卻對花蓮縣長徐榛蔚、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傅崐萁大力批評。對此,資深媒體人羅友志砲轟,當年八八風災沒人出征高雄市,現在花蓮發生洪災,卻沒有人要負責,反而到處罵花蓮活該,「現在評論員們都啞巴了嗎」。

  • 吳思瑤批藍白救災只會噴口水 :推給中央、賴給清德

    吳思瑤批藍白救災只會噴口水 :推給中央、賴給清德

    強烈颱風樺加沙外圍氣流帶來豪大雨,造成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午後溢堤造成大量死傷,這是國內首次因堰塞湖溢流而造成的大型天然災害,再度引發各界究責之聲;民進黨立委吳思瑤表示,雖然還是發生了災情憾事,但該扛責任的時候,最不需要的就是政治口水,但藍白政客救災的SOP永遠只有一個,「推給中央、賴給清德」。

  • 青年志工齊聚共學防災技能 落實人道援助行動

    青年志工齊聚共學防災技能 落實人道援助行動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為鼓勵青年多元參與志願服務,支持全國12家青年志工中心依據區域特色發展主題式服務。今年,中彰投青年志工中心以在地長期防災需求與災後重建經驗為基礎,攜手彰化縣防災協會及台灣海外援助發展聯盟,今日於「921國家防災日」舉辦「防災訓練暨人道援助工作坊」,邀集40名青年與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從防災知識到人道援助實務,全面強化災害應變力。

  • 中颱楊柳直撲台灣 陳其邁憂:山區再下大雨恐致災

    中颱楊柳直撲台灣 陳其邁憂:山區再下大雨恐致災

    中颱楊柳直撲台灣而來,氣象署預計下午發布陸警。高雄市長陳其邁今(12)日指出,上午緊急調派23部發電機送往山區,由於先前0728豪雨已在山區累積龐大雨量,部分地區高達3000毫米,加上昨日花蓮地震連動效應,山區含水量極高,「這一次再下大雨的話,恐怕會有致災風險」。

  • 遭點名參選國民黨主席? 蔣萬安:專注在防颱工作

    遭點名參選國民黨主席? 蔣萬安:專注在防颱工作

    台中市長盧秀燕傳出可能不參選國民黨主席,黨內點名台北市長蔣萬安、新北市長侯友宜、桃園市長張善政等人均為可能人選。針對參選黨主席議題,蔣萬安11日下午受訪表示,目前楊柳颱風逼近,應全心專注防颱整備與南部災後復原工作等議題,並未正面回應。知情人士則透露,蔣萬安現階段「完全沒有考慮要參選黨主席」,現階段仍以做好市政,爭取連任為目標。

  • 桃園市僅4區停班課 張善政防災會議這樣解釋

    桃園市僅4區停班課 張善政防災會議這樣解釋

    桃園市長張善政宣布僅沿海4區停班課,桃園「一市兩制」,張善政和桃園6立委臉書都被網友灌爆怒喊「大罷免大成功」,張善政晚間主持災害應變會議時不諱言停課方式過去少見,但因桃園幅員大,不可能每次颱風都綁一起,因此特別照顧風險高的沿海民眾。

  • 丹娜絲恐風大於雨!蔣萬安「料敵從寬」提早開放紅黃線停車

    丹娜絲恐風大於雨!蔣萬安「料敵從寬」提早開放紅黃線停車

    丹娜絲颱風來勢洶洶,台北市長蔣萬安6日一早赴北市災害應變中心聽取各局處災害整備報告,蔣萬安強調,北市針對颱風絕對是「料敵從寬、禦敵從嚴」。市府分析本次颱風將是「風大於雨」,為讓停放水門外車輛可及早移車因應,蔣做出裁示,北市今日上午10時起提早開放水門周邊紅黃線停車,並要求各局處做好防颱準備,至於明日是否放颱風假,將依慣例於晚間8時北北基桃共同宣布。

  • 防災升級!南海海槽強震恐奪29.8萬性命 日本訂10年減8成死亡目標

    防災升級!南海海槽強震恐奪29.8萬性命 日本訂10年減8成死亡目標

    日本恐發生嚴重強震傳言近來甚囂塵上,其中南海海槽被視為高風險區域。日本政府今天(1日)召開中央防災會議,修訂防災對策指南《基本計畫》,加強南海海槽地震的防災工作。據今年3月最新日本官方推算,南海海槽地震最嚴重恐造成29萬8000人死亡,日本政府設下力爭在10年間將此數字減少8成的目標。

  • 汛期高峰期來臨 季連成:防災導入AI科技大數據預判

    汛期高峰期來臨 季連成:防災導入AI科技大數據預判

    今年汛期已到,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明天將在行政院會報告整備情形。政務委員季連成表示,今年的科技監控已經比以往更好,將導入AI及大數據解讀,預判全國各地可能出現的潛勢地區,並透露未來大樓消防安全檢查將要求強制設置防水閘門設備。

  • 預言7/5有大地震是真的嗎?專家說話了

    預言7/5有大地震是真的嗎?專家說話了

    日本漫畫家龍樹諒曾準確預言311大地震,她在《我所看見的未來》一書中提到2025年7月5日將發生規模更大的地震,隨著時間逼近近日在網路瘋傳,甚至有旅客因擔憂預言成真,取消或延後赴日行程,但前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近期規模6、7的地震發生頻率偏低,並沒有要發生大地震的徵兆。

  • 假預言真衝擊!7月強震傳言蔓延 港人避赴日 氣象廳出聲了

    假預言真衝擊!7月強震傳言蔓延 港人避赴日 氣象廳出聲了

    最近網路流傳日本將有大地震,除了剛過的4月26日模規8.3強震謠言外,還有7月將有強震之說,這些聳動的傳言,已影響到外國人遊日意願。日本放送協會(NHK)於26日報導,此一「謠言」毫無科學根據。日本氣象廳表示,「以目前的科學知識,無法預測地震或火山爆發的具體時間、地點和規模」。

  • 南海海槽強震災情預估 專家揭「重要關鍵」降低死傷

    南海海槽強震災情預估 專家揭「重要關鍵」降低死傷

    日本政府上月底公布13年來首度修訂「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災情推估報告,未來30年內這個區域發生大地震機率達80%,全國將有29.8萬人罹難、235萬棟建物全毀。若把全國住宅耐震比例從將近90%推升至100%,全毀建物可大減70%至128萬棟,有助降低罹難人數。

  • 康芮襲台!苗栗加強山區警戒 泰安鄉已預防性撤離35人

    康芮襲台!苗栗加強山區警戒 泰安鄉已預防性撤離35人

    康芮颱風31日登陸台灣,苗栗縣政府先於30日下午6時防災應變中心一級開設,苗栗縣長鍾東錦31日上午11時赴災防中心主持防防應變會議,並與18鄉鎮市首長視訊掌握各鄉鎮市防災準備工作,至31日中午12時為止,全縣僅傳出路樹倒伏等輕微災情11起,縣府與泰安鄉公所並自中興村及士林村預防性撤離35人,鍾東錦提醒31日晚間至次日中午風雨將是最強大時刻,縣府與各鄉鎮市公所要做好準備,讓鄉親安全度過這次颱風。

  • 雲林停班課未徵詢鄉鎮市長意見 張麗善:氣象署預報準確

    雲林停班課未徵詢鄉鎮市長意見 張麗善:氣象署預報準確

    康芮颱風今上午在雲林的風速極大,停班停課無疑義,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昨晚7點防災會議原定聽取鄉鎮市長意見,從氣象署預報資料顯示全縣從山到海的風速都達8級以上、陣風9到11級,已明顯達停班停課標準,所以沒有徵詢鄉鎮市長意見,她立即宣布停班停課。

  • 山陀兒颱風遭批亂停班課 張麗善今晚7點邀鄉鎮市首長開會

    山陀兒颱風遭批亂停班課 張麗善今晚7點邀鄉鎮市首長開會

    康芮颱風可能襲台,民眾最關心會不會放颱風假,雲林縣長張麗善今(30日)表示,今晚7點會請全縣鄉鎮市長一起開會,再跟縣民報告。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