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黃海海域的搜尋結果,共21筆
大陸央視網報導,金秋時節,千帆競發。隨著中國大陸管轄的渤海、黃海等海域陸續結束伏季休漁,數以萬計的漁船揚帆起航,開啟新一輪的捕撈季,讓更多優質海產品「游」向民眾餐桌。
新加坡籍商人郭記成(音譯)違反聯合國制裁多次私下運油至北韓,遭美國懸賞500萬美元緝捕。台灣檢調追查發現,郭的合作夥伴竟包括前民進黨桃園立委黃仁杼次子、41歲的黃崇瑋,累計運送交付約5000公噸的汽柴油給北韓。高雄地院一審依違反《資恐防制法》的直接為制裁名單提供財物罪,判處黃有期徒刑2年4月、朱華勝2年1月、陳詩煥1年10月,同案另3位被告判刑7月至1年2月。可上訴。
大陸央廣網「中國之聲」2日報導,大陸渤海、黃海、東海及北緯12度以北的南海(含北部灣)海域,自5月1日12時起,全面進入海洋伏季休漁期,持續時間為三個半月到四個半月不等。大陸全國近12萬艘海洋捕撈漁船和捕撈輔助船回港休漁。各地做好執法監管工作,保護海洋漁業資源。
北韓近年因糧食短缺與惡性通膨導致百姓生活艱困,「脫北者」一度多達每年近3000人。新冠肺炎期間脫北人數降至雙位數,解封後,2024年恢復到3位數。金正恩領導的北韓政府最近懲罰脫北者的行徑升級,消息人士稱,今年2月3名男子各遭掃射90發子彈慘死,肉塊四散飛濺,蜂窩般的遺體當場焚毀,被迫全程目睹的小學生慘叫不已。
大陸昨日甫結束「聯合利劍─2024B」圍台軍演後,根據中國海事局網站15日消息,董家口海事局發布航行警告,10月16日6時至10月18日18時,黃海部分海域進行軍事活動,禁止駛入。
我國防部於9月25日10時發布,共軍自7時10分起有22架次跨越海峽中線經台灣西南往東部空域活動;大陸國防部透過媒體於同(25)日10時01分罕見公布中國火箭軍8時44分,向太平洋相關公海海域,成功發射1發攜載訓練模擬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準確落入預定海域。解放軍此時有模擬「戰役級聯合火力打擊」;另據日方官員稱,25日晚間首次日本海上自衛隊「漣」號護衛艦,由北向南航經台灣海峽、與此同時澳洲和紐西蘭的海軍艦艇也通過台灣海峽,26日後者三國將在南海舉行聯合演習,前述等軍力相互較量,引發區域周邊國家高度關注。
中共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上午10時33分於黃海海域,執行運載火箭搭載衛星發射任務。火箭朝南飛行,路徑經我防空識別區東部,並朝菲律賓東側海域行進。
大陸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號日前低調出海,二度進行海試,與大陸首艘航艦遼寧號同時在渤海、黃海海域現身。有媒體也指出,福建艦這次試航實施急轉彎、Z字形轉向、海上大倒車等動作。對此,前海軍艦長呂禮詩12日就表示,「這個意思是什麼?這是他在試切船頭的時候,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引發討論。
大陸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號日前低調出海,二度進行海試,與大陸首艘航艦遼寧號同時在渤海、黃海海域現身。專家分析,這是要在電磁頻譜確保的狀況下,測試通信與偵蒐系統。而大陸海事局11日對長江口發布航行警告,預料是為福建號返回上海進行交通管制,結束其長達20天的海試。
有網友透過多張商業衛星照片發現,大陸航空母艦遼寧號和福建號同時現身渤海、黃海海域,在遼東半島東西兩側進行試航,衛星圖也顯示出福建號急轉彎半徑只有3.4公里。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表示,大陸雙航母演練,福建號急轉彎半徑只有3.4公里,轉彎半徑越小,表示性能越棒。
根據《環球網》報導,近日有網友透過商業衛星照片發現,遼寧號和福建號同時現身渤海、黃海海域。退役少將栗正傑表示,雙航母現身代表福建號第一次海試非常成功,而這一次則是測試艦載機起飛降落,萬一飛機起降有狀況,有遼寧號備用降落,畢竟遼寧號比較成熟。
媒體披露,有網友透過商業衛星發現中共「福建號」航母已經北上在渤海和黃海海域,有可能準備在此處進行第二次海試。但由於拍攝解析度過於模糊,僅能從外觀看出為航母,但不確定是「福建號」。因披露者顯示5月28日「遼寧號」在渤海灣內,依據近期東海、黃渤海發布禁航區與「福建號」動向等觀察,「福建號」近期在黃渤海域進行遠海試航,以及接收電磁彈射式殲-15T艦載機與殲-35。
為因應520後兩岸新局、升溫的西太平洋局勢與劍拔弩張的南海紛爭,大陸解放軍、海警近月來動作頻頻,14日下午再度出動5艘海警船編隊進入金門水域,海巡署偵監得知後,立即派遣6艘巡防艇對應並廣播驅離,海警船於傍晚5時9分航出我限制水域。這已是本月第5度航入金門水域,頻度已超過3、4月的每月4次。
大陸自然資源部近日發布的2023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簡稱《公報》)顯示,2023年,影響大陸的海洋災害以風暴潮和海浪災害為主,伴隨赤潮、綠潮等生態災害。13次海洋災害過程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近25.1億元(人民幣,下同;約台幣107億元),死亡失蹤8人。
大陸自然資源部22日發布的2023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簡稱《公報》)顯示,2023年,影響大陸的海洋災害以風暴潮和海浪災害為主,伴隨赤潮、綠潮等生態災害。13次海洋災害過程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近25.1億元(人民幣,下同;約台幣107億元),死亡失蹤8人。
據韓聯社報導,南韓軍方5日研判,北韓今年以來已發射四次巡弋飛彈,這旨在對武器開發進行所需的性能測試。
北韓飛彈總局3日透過國營通訊社宣布,2日在朝鮮半島西側的黃海海域發射巡弋飛彈,對「超大型彈頭」的威力進行了確認。北韓同一天還進行了新型防空飛彈的試射。北韓飛彈總局表示,兩次試射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新型武器系統的先進程度。
根據韓聯社報導,今(31)日上午8時40分左右(台灣時間7時40分),美軍一架F-16戰鬥機在全羅北道群山市稷島附近的西海(黃海)墜毀。美韓多名消息人士指出,機上飛行員在戰機墜海前已彈跳逃生並獲救。
大陸今(9)日15時04分成功發射人造衛星,國防部為此發布防空警報,讓不少民眾質疑衛星是否真的這麼危險。其實,大陸早就有預告此次發射衛星的計畫,且許多航太網站都有整理火箭發射列表,可見大陸本周還將在11日再度發射火箭。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宣示不再尋求與南韓和解及統一,2024年將以開發核武為首要國防優先事項,南韓總統尹錫悅回應,今年6月韓美延伸威懾體系完成升級,可排除北韓的核威脅,接著金正恩胞妹金與正稱「北韓加速發展更強大核戰鬥力合理合法」。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更拉到核對抗的層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