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乳頭凹陷的搜尋結果,共10筆
在台灣每年約有2000多位婦女死於乳癌。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表示,乳癌的早期警訊除了摸到乳房硬塊之外,還包括乳頭凹陷或有分泌物等,有研究發現,乳頭若長期反覆出現分泌物,當中高達23%的人,會發現有惡性腫瘤,尤其是透明黏稠狀、血色分泌物,更要提高警覺。
一位65歲男性左側乳頭流出液體,原以為是痘痘並未理會,忍了1個多月,直到流出血絲才驚覺不對勁,就醫診斷為乳管原位癌。醫師指出,男性乳癌雖然相對罕見,但仍然可能發生,如果媽媽、姊妹等直系血親有乳癌家族史,自身有喝酒、過度肥胖都會增加罹癌風險。
一位65歲蕭姓男子左側乳頭流出液體,一開始他只以為是痘痘而沒理會,但1個多月後竟流出血絲,他驚覺不對勁,向在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駐診的梧棲童綜合醫院乳房外科陳國棟醫師求診,確診為乳管原位癌,醫師提醒並非女性才會得到乳癌,男性若母親等直系血親有乳癌家族史,自身有喝酒、過度肥胖等,都會增加罹癌風險。
乳癌為台灣婦女發生率第1位的癌症,醫師指出,近10年臨床發現,有越來越多20~30多歲的女性確診乳癌。而乳癌發生與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密切相關,包括初經早或停經晚、從未生育或較晚生育、未哺乳的女性,罹患乳癌風險會增加。
當女性在洗澡或自我檢查時發現乳房有腫塊,難免會擔心是否罹患乳癌。對此,婦產科醫師張瑜芹表示,乳房腫塊確實需要多留意,但並不代表一定是癌症。然而,若出現腫塊觸感堅硬不規則且固定、腫塊持續變大、乳頭異常分泌物、乳房皮膚變化、乳頭凹陷或乳房形狀改變,以及腋下淋巴結腫大等症狀,就務必盡快就醫檢查。
乳癌是國內婦女最好發的癌症,每年有近3000位婦女死於乳癌。醫師表示,近10年臨床發現,有越來越多20至30多歲的女性被診斷為乳癌,而初經早或停經晚、從未生育或較晚生育、未哺乳的女性,是罹患乳癌的高風險族群,提醒要早期發現乳癌,必要時做超音波或X光攝影等影像檢查非常重要。
衛福部國健署今天(19)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22年全癌症發生人數13萬293人,相當於每4分2秒就有一人罹癌。值得注意的是,乳癌、攝護腺癌發生人數都比前一年大幅增加,乳癌2022年發生人數1萬7366人,較前一年多了1918人,穩居女性癌症首位,攝護腺癌發生人數也較前一年增加1581人,2022年新診斷9062人,更竄升至男性癌症第三位。
62歲的王先生因連續好幾個月有右乳頭出血的症狀,經就醫門診檢查時,醫師輕壓其乳頭,竟噴出1、2呎高的細血柱,立即安排手術切片做化驗,結果竟是不常見的男性乳癌。
58歲鄭太太有一天突然感覺左腋下有腫腫卡卡的感覺,但又無明顯不適感,心想隔幾天應就會消腫了,也就不放在心上,時隔約2個月,卻在健檢時發現,竟已罹患乳癌第二期。
一名58歲女性,在日常活動時突察覺左腋下有腫大卡卡的感覺,但沒有明顯不適,也就不以為意,直到後來健檢時才赫然發現,左側乳房及同側腋窩長腫塊,最終確認罹患乳癌第2期。醫師表示,一旦淋巴結腫大有逐漸變大或長達數周都未消退,無論是否有出現伴隨症狀,如疼痛、發燒、體重減輕等,都該警覺是癌症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