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免疫調節的搜尋結果,共158筆
10月6日宣布的2025年諾貝爾生醫獎由日本與美國共3名學者獲得,其中日本大阪大學及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坂口志文的研究是3人中開先河的突破。日本至今已經獲得31面諾貝爾獎章,尤其在科學領域頻頻獲獎,雄厚的基礎研究能力有目共睹。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傳統醫藥研究所林東毅所長領導的團隊,近期證實小孢子靈芝免疫調節蛋白質(Ganoderma microsporum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 GMI)可透過促進PD-L1降解,達到抑制腫瘤生長並強化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的效果。此項研究不僅揭露GMI作為可食用真菌蛋白的新型抗癌機制,更在臨床轉譯與功能性食品開發上具有重大潛力,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著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
現代人注重養生,不少人會將薑黃入菜。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薑黃含有薑黃素,能降低身體發炎反應,將薑黃融入飲食無妨,但料理用的薑黃,薑黃素含量不穩定,與臨床所用、含量明確的萃取物,兩者吸收率可能相差甚遠,加上可能影響凝血功能,若想藉由吃薑黃保健,應先諮詢醫師的意見。
59歲歌后坣娜10月16日癌逝,生前飽受紅斑性狼瘡所苦的她,傳3年前確診胰臟癌,醫師張家銘指出紅斑性狼瘡其實與胰臟癌有關係,患者整體癌症風險比一般人高出62%,胰臟癌風險更大增1.4倍,但胰臟癌是一種沉默的癌症,通常發現時已中晚期,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吃對食物、作息規律、情緒管理、做風險篩查,都能讓罹癌風險降低,而這對非紅斑性狼瘡患者的人,同樣適用。
以《奢求》、《自由》等經典歌曲走紅的59歲的歌后坣娜(原名唐娜),今(29日)驚傳因紅斑性狼瘡復發,不幸於本月16日病逝,震驚外界。過去有「最美周芷若」之稱的港星周海媚,也是因紅斑性狼瘡病逝,醫師感嘆,紅斑性狼瘡目前患病原因不明,也無法治癒,有「不死癌症」封號。
東海大學攜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家太空中心推出「火星任務十週年特展」,首度亮相太空生存研發成果,包含以塑膠作為火箭燃料與太空材料、肌少症食品研製為太空人的保健食品、畜牧機器人將成太空殖民的食物生產工具等前瞻技術,帶領民眾一窺太空生活的未來樣貌。
中裕(4147)22日上午8時於公開資訊觀測站中公告,其新創新發表的「新型靶向CD4免疫細胞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在HIV治療上取得前瞻性成果,百億美元HIV藥物市場商機在望,推升中裕股價飆高,只花不到15分鐘,就拉出逾半根漲停。
中裕(4147)今(22)日於全球感染疾病領域年度盛會ID Week 2025中,發表其創新的「新型靶向CD4免疫細胞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在HIV治療上的前瞻性成果。中裕開發出全球首創新型抗體藥物複合體TMB-365-ADC,展現出高度精準的CD4免疫細胞靶向能力與顯著的抗病毒活性,為愛滋病精準治療、功能性治癒與長期安全管理提供嶄新策略。
韓式泡菜(Kimchi)是韓國餐桌上的常見小菜,如今更被國際學界譽為「新一代超級食物」。美國康乃狄克大學農業、健康與自然資源學院(CAHNR)研究團隊發現,民眾若經常食用泡菜可改善血糖、血脂與血壓值,進而降低心臟病、中風與癌症風險。
近年來,科學界越來越重視腸道菌群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最新研究更指出,腸道菌可能與睡眠之間存在雙向關聯:腸道菌組成可能影響入睡難易,而睡眠不足會反過來破壞腸道菌叢的平衡。雖然這些研究結果仍處於初步階段,尚無法作為臨床診斷或治療依據,但已提供新的觀點:睡眠和腸道健康可能是相互交織的系統。
舌苔上的狀況能反映身體健康狀態。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生活習慣失調或身體慢性發炎,會導致舌頭菌群失衡,在胃癌、肝癌、大腸癌、胰臟癌的患者身上,舌苔上的菌種結構健康者大不相同。研究發現,癌症或癌前病變者的舌苔通常會變厚、變黃、有黏膩感,有些人會出現特殊的口氣與味覺改變,日常應多觀察舌苔變化。
東洋(4105)10月引進血癌口服抑制劑新藥Selinexor,強化產品布局。總經理侯靜蘭表示,Selinexor是近年血液腫瘤領域的新型藥物,不僅獲多個國際專業腫瘤學會納入診療指南,更已在全球50個市場核准上市;而在台灣,亦通過食藥署核准用於多發性骨髓瘤、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等適應症。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疾病,病程反覆且長期存在,不僅帶來皮膚不適,也可能影響心理健康與社交生活。34歲張小姐自青春期起就長期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皮膚紅腫、乾裂,夜裡癢得無法入睡,當時她不敢參加朋友聚會,也失去了與人互動的勇氣,在持續治療與指導下,逐步建立固定護膚習慣、調整作息、規律運動,並避免特定飲食誘因,症狀才逐漸得到控制。
首家日本生技股將在台掛牌,瑞格拚明年上半年登錄興櫃。瑞格營運長楊思聖22日表示,旗下用於GvHD(移植物抗宿主病)免疫調節新藥RGI-2001,已在美國七家頂尖醫學中心完成人體臨床二期(Phase IIb)試驗,明年可望啟動三期臨床試驗,該新藥二b期試驗成果已刊登於國際血液學頂尖期刊《Blood》。
首家日本生技股在台掛牌!瑞格拚明年上半年登錄興櫃,營運長楊思聖22日表示,旗下用於GvHD(移植物抗宿主病)免疫調節新藥RGI-2001,已在美國七家頂尖醫學中心完成人體臨床二期(Phase IIb)試驗,2026年可望正式啟動三期臨床試驗。該新藥二b期試驗成果已正式刊登於國際血液學頂尖期刊《Blood》。
台中一名20歲王姓青年,兩年前額頭出現白斑,自信心受影響,輾轉各大醫院求診卻無法改善。直到就醫光田綜合醫院,經整形外科主任吳文宏診斷為白斑症,並採取「黑色素顯微移植」技術,經9個月治療,膚色完全恢復。吳文宏指出,白斑症是免疫異常導致黑色素缺失,患者多為20歲前發病,呼籲及早就醫,仍可恢復外觀與自信。
開發免疫性疾病和癌症新型療法的瑞格國際生技宣布,創新免疫調節新藥RGI-2001已在美國七家頂尖醫學中心完成臨床2b期試驗,並於早期的1/2a期試驗展現優異的安全性與初步療效。
臺北醫學大學針對全球90萬名未罹患糖尿病,也未曾感染過B型肝炎的成年人進行分析,發現具有B型肝炎免疫力的民眾,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可降低15%。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是自疫苗誘發的「訓練免疫」效應所致,透過調節先天免疫細胞,改善整體免疫調節能力,進而降低慢性發炎引起的糖尿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