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兒童死因的搜尋結果,共10筆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目前正在修法階段,有鑑於近期兒虐事件頻傳,兒少家外安置、居托人員管理等議題受重視,衛福部次長呂建德表示,本次修法將強化兒少保護,共有7大方向重點,包括重新定義兒少不當對待、建立兒少保護機制、收出養制度及安置資源管理等。
台灣高檢署因近年多起重大兒虐案件中,法醫師及臨床醫師對造成兒童死因有不同專業意見,導致案件在偵審階段產生爭議,且為精進「司法詢問員」制度,讓司法人員詢(訊)問兒童或心智障礙被害人時,能獲專業人士協助,15日舉辦「重大兒虐案件專業意見整合與司法詢問員之運用研討會」,邀集法界、醫界及社政相關專家及實務工作者,加強溝通合作,以落實兒童與心智障礙被害人權益保障。
「天下永續公民獎」公布2024年永續100強,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從200家台灣最具指標性企業中脫穎而出,拿下非營利事業-醫療組第一名。長庚醫療董事長王瑞慧表示,將偕同永續夥伴與世界接軌,持續發揮醫療正向影響力,創造永續價值,共造綠色健康醫院。
全台最具影響力的ESG獎項「天下永續公民獎」公布2024年「永續100強」,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從200家台灣最具指標性企業中脫穎而出,榮獲2024年「天下永續公民獎」非營利事業-醫療組第一名,永續成績亮眼獲得社會肯定。頒獎典禮於本月18日舉行,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王瑞慧董事長親自領獎。
花蓮縣府簽約的某準公共化托嬰中心2022年發生女嬰趴臥窒息死亡案,監察院調查發現,花蓮縣政府對該托嬰中心疏於監督管理,並於本案之調查處理涉有違失,依法應重為查處,因此糾正花蓮縣府,同時促請衛福部重視及督導地方政府切實改善嬰幼兒安全睡眠環境與照顧模式。
炎炎夏日,玩水消暑清涼又舒暢,但根據衛福部最新國人死因統計,「事故傷害」位居1到5歲兒童死因首位,其中「意外溺死或淹沒」排名第二。國民健康署提醒,無論是戶外泳池、溪邊、海邊、充氣泳池,甚至是浴缸與澡盆、馬桶等,都可能發生幼兒溺水,家長應謹記「看聽學選陪」5原則,守護幼兒安全與健康。
據部分縣市「兒童死因回溯分析」(CDR)個案討論會議中發現,中止妊娠手術拿出來的新生兒有微弱心跳,原本過去大多不會開立出生證明書,但各縣市加碼生育津貼、獎勵,甚至高達6萬元以上,有家屬要求醫師開立出生證明書去辦理申請,領完津貼待嬰兒死亡後再開具死亡證明書,甚至還可再領取喪葬補助,因此造成我國嬰幼兒死亡數增加的「過度登錄」現象。
衛福部國健署公布最新6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回溯分析結果,共討論344位個案,評估其中122位具有高度可預防性,占比達35%,相較於2020到2021年的21%,有顯著上升。高度可預防死亡的個案包括事故傷害、猝死兩大類,事故傷害以兒虐、交通事故佔大宗。
春節假期許多民眾趁著一家大小團圓出遊,新北市衛生局就指出民眾無論在家團圓還是開心出門踏青,除了注意安全、防範意外事故,也是觀察家中幼童發展的好時機,並示警意外事故占兒童死因2成,民眾應為幼童營造健康、安全的環境。
據統計,2022年每10萬兒童交通事故30日死傷人數出現增加趨勢,兒童死因以事故傷害居前3名,交通部委託靖娟基金會拍攝6支兒童交通安全短片,並於今(14)日舉行記者會首度對外發布,短片以6大交通場域模擬各種交通情境,教導家長正確的交通安全知識,盼朝向交通零死亡的願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