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副甲狀腺的搜尋結果,共19筆
三軍總醫院昨日正式發表全臺首創「AI智動化血液透析系統」,該系統具備智慧化透析醫療管理、跨平臺資訊整合、創新式病人照護與品質監測模式、全臺首創醫護專用App、病人端居家照護App、全球首創雙語透析摘要(FHIR-ready)等6大創新特色,助國人骨質疏鬆預測及精準治療,有效提升醫療照護效率。
全台透析患者近9萬人,其中半數有骨質疏鬆,一旦發生髖骨骨折,10年死亡率幾乎高達100%,及時找出風險,提早預防將是關鍵。三總今(15日)正式發表全台首創「AI智動化血液透析系統」,可即時預測血鉀異常、貧血或骨質疏鬆等,還能設置開藥提醒,即時查詢其他科別的醫療處置。
全麥吐司和白吐司相比,含有更多的纖維、升糖指數也相對來得低,不過醫師林軒任指出,全麥吐司不是人人都適合吃,腎臟病患者吃多可能造成高磷血症,增加腎性骨病、動脈鈣化與心血管疾病風險。
童綜合醫院自5月23日引進建置完成最新型達文西單孔機械手臂手術系統的醫療機構後,並由研發創新中心歐宴泉院長率先進行達文西單孔攝護腺癌根除手術,泌尿科、婦產部、耳鼻喉部、一般外科、胸腔外科等科別執行手術以來,至今已完成128例手術,單一微小切口手術讓更多患者獲得更優質的預後與生活品質。
新竹地區1位48歲的女性,健檢時發現有甲狀腺節結,經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古君平持續追蹤2年,去年發現約有1.2公分惡性腫瘤,被診斷為甲狀腺癌第1期,在甲狀腺全切除手術後,儘管術後出現低血鈣,導致手腳麻木等不適,經過靜脈注射及口服補充高劑量鈣劑與維他命D治療,目前情況漸漸穩定。
台中陳姓女上班族隱約發現脖子有個腫塊,但恐懼手術又怕會留下疤痕,只能暫時隱忍,直到親友聚會時追問脖子的明顯腫塊,才緊張地趕到台中慈濟醫院求診,耳鼻喉部醫師張展榕透過超音波檢查,確定腫瘤已大到3點5公分,必須移除。最後病人選擇僅需局部麻醉的「頭頸腫瘤消融術」,消除心中大患。
台中市1名40歲女性因腎結石致腰痛,2年內5度接受碎石手術,進一步檢查竟是副甲狀腺機能亢進,體內代謝鈣質機能失控,才會造成雙腎沉積大量結石,經手術切除副甲狀腺後,終於告別反覆腎結石之苦。
骨質疏鬆是全世界第二常見的疾病,50歲以上每3人就有1人是高風險群。醫師提醒,如果已經診斷為骨鬆,光靠吃鈣片不夠,務必長期治療,才能降低骨折發生率。有些人以為少喝咖啡就可以避免骨鬆,其實重點在於鈣質攝取,只要適量飲用咖啡,搭配每天至少1杯牛奶,骨鬆風險不會變高。
49歲女星徐若瑄證實罹患甲狀腺癌零期,引發大眾對該疾病的關注。對此,外科醫師陳榮堅提到,先前收治過一名年約50歲的甲狀腺癌女性患者,進一步探究病因後發現,雖然她沒有家族病史、也不缺碘,更沒長期接觸放射線,但有過度補充荷爾蒙(雌激素)的情況,成為致病關鍵,並藉此提醒這也是危險因子之一,值得注意。
咖啡是許多人的每日生活必需品,卻也常聽聞喝咖啡會害骨鬆,令不少人擔心。對此,減重專科醫師吳榛槿澄清,每天一杯咖啡並不會造成骨質流失,只要確保攝取足夠鈣質、曬太陽,以及進行負重運動,就能讓骨骼保持健康、不怕鈣流失。
中秋節不免俗一定要吃月餅來應景。然而,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提醒,腎臟功能不正常的患者,食用過多含有高磷量的月餅時,恐會對身體造成嚴重負面影響。並特別點名桂圓、棗泥、蓮蓉蛋黃、伍仁火腿、素香菇魯肉這5款月餅,磷含量都超過220毫克,不宜多吃。
有些人擔心喝咖啡會造成骨質疏鬆,對此,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只有過度飲用咖啡,才可能有骨鬆疑慮,刊登在美國流行病學雜誌的研究顯示,每天1杯咖啡,任何骨折風險降低4%,髖部骨折的風險降低了13%;衛福部國健署則提醒更年期婦女,1天飲用咖啡量勿超過4杯。
胡姓女大生近來體檢發現甲狀腺結節,因無法確認是良性或惡性,緊張不已。日前就醫以「自然孔洞達文西甲狀腺手術」進行半側甲狀腺切除合併淋巴清除,確認是惡性乳突狀甲狀腺癌,幸病患年輕且沒有淋巴轉移,腫瘤也小於1公分,術後不需服用任何藥物、電化療,預後良好。
多吃蔬果有益健康,但對腎病患者就不一定了。「無毒教母」譚敦慈分享,有位罹患腎臟病的20多歲年輕醫師,某日吃大量水果,竟造成體內鉀離子過高,送抵醫院已心跳停止,醫護在邊做CPR與洗腎下,才將他從鬼門關救回。她提醒,像是香蕉、奇異果等都屬高鉀食物,需限鉀的腎臟病人,不宜多吃。
有效補鈣可幫助血壓控制和調理,然而一天之中哪個時段補鈣對於防治心血管疾病最有幫助?今年4月發表於國際期刊《BMC公共衛生》(BMC Public Health)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增加早餐的鈣攝取量,對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的效果較佳。
今(19日)進入穀雨節氣,國際天星風水命理專家邱彥龍指出,穀雨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代表春天即將結束,這段期間因為「土星不穩定」,導致亂象叢生,平時可多配戴玉石、寶石,有助於補運,不過牡羊座、金牛座、水瓶座、射手座、跟獅子座卻能逆勢迎接好運。
一名有運動習慣的40歲男子,最近感到肌耐力不夠,容易肌肉痠痛,延長了休息時間,狀況並未改善,偶爾還會有心悸,就醫檢查發現是因副甲狀腺長了腫瘤,經手術摘除,不適症狀跟著改善。醫師提醒,當肌肉疼痛超過 72 小時,休息都無法恢復時,建議就醫檢查,是否有更嚴重的問題。
一名35歲病人平時不碰菸、酒,生活型態也很健康,沒有什麼症狀,但篩檢竟發現胰臟有一顆0.6公分腫瘤,進一步切片診斷確認為胰臟神經內分泌瘤。而該患者的罹病關鍵,醫師指出,在於其有胰臟癌家族史,並提醒若家族史中有胰臟癌、乳癌、大腸癌等都要小心,因為基因有些重疊。
48歲張姓男子長期酗酒,患有酒精性肝硬化,甚至因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置換人工髖關節,日前誤聽友人說「多補充維他命D可以保骨本」,每日猛吞2至3錠維他命D,引發高血鈣症,日前昏迷在家。緊急送醫發現其腎功能僅剩30分,經停藥並補充大量水分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