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動物通道的搜尋結果,共14筆
新華社報導,在西藏可可西里無人區,有一群巡山隊員,用青春和生命,守護著藏羚羊的「大產房」。從守護野生動物通道到設立藏羚羊救助站,從定期巡山到當好「羊寶寶」的「奶爸」,可可西里已連續16年無盜獵槍聲,藏羚羊數量從救護初期不足2萬隻,穩步發展到現在7萬多隻,整個物種從「瀕危」轉向「近危」。
公私協力推動保育,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設計「友善草鴞標章」,鼓勵農友投入友善農業、提高草鴞族群存活率。而台東則是推動區域綠網有成,林業保育署台東分署16日舉辦成果分享會,由官學界分享多項公私協力成功案例,提供更多野生動物棲息與移動空間。
林業保育署台東分署16日舉辦台東區域綠網成果分享交流會,盼強化串連淺山地區的生態環境、中央部會、地方政府、民間團體及社區夥伴分享跨域合作推動生態保育成果,聚焦瀕危物種保育、河川生態廊道建置、水田溼地保護與社區參與等行動等公私協力案例。台東分署邀請更多民間團體與企業加入,守護台東珍貴的自然資產。
為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東分署與經濟部水利署第八河川分署合作在卑南溪口造林復育,首度拍攝到藍腹鷴、麝香貓及台灣野山羊等分布於淺山的保育類野生動物,為台東區域綠網推動成果留下新紀錄。
原為淺山野生動物的保育類藍腹鷴、麝香貓、及台灣特有的台灣野山羊近期現蹤台東卑南溪口,林業保育署台東分署表示這是首次發現,相當驚喜,顯示生態造林有助形成動物友善通道,也為台東區域綠網推動成果留下新紀錄。
南投縣九九峰在921大地震時受創,經林保署南投分署實施集水區防砂治理工程,土砂有效抑制,植生回復9成以上。林保署南投分署強調,防砂治理工程沒有新設壩體,以回收廢輪胎及型鋼強化既有壩體,納入木排樁護岸、砌石護坡、動物通道等設計,減少鳥嘴潭人工湖的土砂淤積,也友善石虎等野生動物。
九九峰在921大地震時受創,經林保署南投分署實施集水區防砂治理工程,土砂有效抑制,植生回復九成以上。林保署南投分署強調,防砂治理工程沒有新設壩體,以回收廢輪胎及型鋼強化既有壩體,納入木排樁護岸、砌石護坡、動物通道等設計,減少鳥嘴潭人工湖的土砂淤積,也友善石虎等野生動物。
苗栗縣政府3日與長春化工苗栗廠簽署「生態保育合作備忘錄」,持續推動瀕危物種保育及棲地維護。長春化工自2023年起認養苗29線友善動物導設施,以實際行動守護淺山地區這片全台最大的石虎棲息地。副縣長邱俐俐強調,苗栗縣擁有87%的緩坡地形,總面積達1520平方公里,這些環境不僅是居民的家園,更是維繫生態平衡的重要資源。
交通部高速公路局2009年起於國道沿線實施動物友善措施,包括道路致死調查、設置動物防護網及動物廊道等,其中高公局南分局2021年更進一步在國道3號東山服務區東側土地進行棲地營造,讓動物繁衍生命,除了提供動物「淺山庇護場」,同時也可做為環境教育的場域。
林鐵及文資處積極以軸帶概念進行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更在國際技術交流合作、調查研究、教育推廣、在地化合作、管理維護等多元面向耕耘,努力找回國民共同記憶,並與現代生活產生對話連結,讓阿里山林鐵價值被世界看見。阿里山林鐵因風災中斷多年,全線通車最後一哩路「42隧道」預計2023年底完成隧道基礎工程,各界熱切期盼的全線通車可望於2024年實現。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歷經2年規畫設計、生態監測,著重節能減碳及在地溝通,以生態理念修復雪山坑溪橋涵,於今年完成雪山坑防砂壩整建工程,打造部落人車安全的通行空間,更營造豐富的生物棲地。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28日表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雪山坑防砂壩整建工程榮獲公共工程委員會公共工程水利類金質獎佳作的殊榮。
南投縣水里鄉民和村益則坑溪因土砂沖淤失衡,水流縱橫向沖刷,造成河堤等既有構造物多處淘空,影響下游安全,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進行「巒大區第25、26林班坑溝整治工程」,兼具生態保育,歷經數次颱風豪雨考驗依然安全無虞,獲公共工程水利類金質獎。
苗栗縣政府從2019年起,啟動苗栗縣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計畫,迄今已成功救援20多隻石虎,發出逾千萬元獎勵金。縣府也舉行表揚大會,向獻身石虎保育工作第一線人士和社團致敬。
林業保育署宜蘭分署透過紅外線攝影機意外的發現,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動物們,藉由脫困通道上、下排水溝的集水陰井及路面下排水涵管或箱涵,往來於林道兩側山坡,安全「過馬路」,成了森林裡另類的動物穿越道,且超萌模樣全讓攝影機鏡頭捕捉到,可愛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