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外來入侵物種的搜尋結果,共14筆
大陸廣東佛山市最近爆發「屈公病」(chikungunya)疫情,感染人數已超過4000人。為防範疫情,佛山市政府近日在當地多個公園的小湖中,開展魚苗投放作業,共計投放5200條以蚊卵及蚊幼蟲為食的魚苗,旨在降低蚊蟲繁殖率,通過生物防治方式有效降低蚊蟲孳生密度,從源頭切斷蚊媒傳染病的傳播鏈條。
外來入侵物種以綠鬣蜥最為人所知,台南光是去年就移除1.2萬隻,平均每月捕捉逾1000隻,但除了綠鬣蜥,雨季、夏季是蛙類繁殖期,農業局呼籲,常見外來種蛙類包括斑腿樹蛙及亞洲錦蛙,去年亞洲錦蛙通報捕捉166隻、斑腿樹蛙49隻,前者近2年在台南通報及捕捉數量都有上升,呼籲民眾如發現務必主動通報。
澎湃新聞報導,中國大陸林草局官網11日公布大陸三部門進一步打擊各地違法放生行為的通知,要求林業和草原、農業農村、宗教事務等部門在各地要摸底調查動物放生情況、明確嚴禁放生外來物種等。
大陸央視報導,今年是大陸溼地公園創建20周年。大陸國家林草局統計,高品質推進溼地公園建設,共設立國家溼地公園903處,有效保護240萬公頃溼地,為重點野生動植物棲息繁衍,提供充足空間。
為保護新北河濱自然環境,減少外來種對本土植物的威脅,新北市高灘地工程管理處與新店崇光社區大學合作,配合「新店溪溪洲公園水環境改善工程」,今年3月在新店溪溪洲河濱公園舉辦「小花蔓澤蘭清除活動」,為保護河濱環境盡一份心力。
國防醫學院長期推動全人教育,建置「醫澤園」,打造原始多元生態環境,以及螢火蟲生態棲地復育基地,教育學生實踐環境保育,並邀請地方志工參與維護環境,提升社區民眾對生態環境保育的意識與行動,同時實踐社會責任;日前榮獲第9屆臺北市環境教育獎學校組特優獎,展現國醫環境教育顯著成果。
國防醫學院每月舉辦2次「醫澤園棲地營造與維護」活動,開放校外民眾參與「醫澤園」的生態保育工作。公衛系副教授張中校表示,志工們包含校內師生、校友及民眾,一同身體力行維護環境、飼養螢火蟲,希望匯集大眾的力量,為保護生態及永續經營做出實質貢獻,並深耕社區,提升社區民眾對生態環境保育的意識與行動,實踐社會責任。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與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共同發行新書《鄒族獵場、踏查與敘事》日前出版,歷時3年實地踏勘,紀錄鄒族8個部落、13條獵徑、訪問20位鄒族獵人,首度公開鄒族8個部落間的獵場分布,繪製出傳統獵場地圖同時,可作為當代狩獵文化與山林管理共存共榮的明證。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與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共同發行新書《鄒族獵場、踏查與敘事》日前出版,歷時3年實地踏勘,紀錄鄒族8個部落、13條獵徑、訪問20位鄒族獵人,首度公開鄒族8個部落間的獵場分布,繪製出傳統獵場地圖同時,也呈現出當代狩獵文化與山林管理間的對話。
有民眾2022年在新竹縣北埔大湖溪發現野生的亞洲水龍蹤跡,縣府接獲通報後即開始調查並積極移除外來種,2022及2023年移除成果計1052隻,今年持續族群監測調查及移除,除觀察其繁殖期及棲息環境,也是全台首次在野外挖掘到兩窩蛋巢,後續孵化出7隻幼龍確認為亞洲水龍。
有民眾於2022年在北埔大湖溪發現野生的亞洲水龍蹤跡,新竹縣政府接獲通報後,即開始執行調查,積極移除外來種,2022及2023年執行移除成果計1052隻,今年持續族群監測調查及移除,除觀察其繁殖期及棲息環境,也是全台首次在野外挖掘到兩窩卵巢,後續孵化出7隻幼龍確認為亞洲水龍。
美國佛州一名女子在使用住家浴室時,突然和洗手台溢水孔內的一雙「外星大眼」對視,讓她瞬間嚇壞了,仔細觀察後才發現原來是一隻青蛙,牠在溢水孔內住了6周後,終於被女子和她的丈夫哄騙出來,成功被收編,住進「大豪宅」。
被外界認為「綠癌」的外來入侵種—小花蔓澤蘭,新北市農業局將於9月7日舉辦「小花蔓澤蘭全國防治日」,當日上午9時7分在林口區老公崎步道口展開大規模的清除行動。農業局廣邀市民朋友、社區志工及各地公所、農會等單位,共同加入「小花終結者聯盟」,成立清除小隊,齊心協力守護生態環境。
新北市鶯歌、林口、樹林、土城、三芝、中和、新莊、五股等多個行政區,受外來入侵物種小花蔓澤蘭危害,農業局調查今年危害面積約6.8公頃,預計將在10月底開花前,持續以人工及機具完成清除作業,並銷毀殘株。農業局表示,以完全清除為長期目標,將與區公所、里長及志工合作,強化清除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