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大科學裝置的搜尋結果,共22

  • 陸首台極紫外波段物質吸收譜台式化儀器成功研製

    陸首台極紫外波段物質吸收譜台式化儀器成功研製

    大陸央媒《科技日報》6日報導,安徽國科量光技術有限公司(國科量光)4日在合肥發布大陸首台極紫外波段物質吸收譜台式化儀器,標誌著大陸在高端科學儀器領域實現重要突破,為關鍵檢測技術自主可控再添大陸國產力量。

  • 純度達99.99997%!陸天然氣「提氦領域」重大技術突破

    純度達99.99997%!陸天然氣「提氦領域」重大技術突破

    大陸據《科技日報》報導,近日,安徽萬瑞冷電科技有限公司(萬瑞冷電)自主研製的低溫精製及脫氖裝置在陝西延安天然氣提氦項目現場,完成工程驗收。該裝置產出氦氣純度達到99.99997%(6N9級),氖氣雜質含量低於0.3ppm。作為大陸國內首套從天然氣中提取6N9級超純氦氣裝置,這一成果,標誌著大陸在低豐度天然氣提氦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 陸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護成效顯著

    陸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護成效顯著

    大陸央視報導,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的科研人員,正在萌發大花石蝴蝶種子,開展遺傳多樣性分析研究。大花石蝴蝶是一種瀕臨滅絕的小草本植物,依託種質資源庫大科學裝置,大陸科學家開展搶救性繁育,培育出數百株幼苗,並於今年6月完成了大花石蝴蝶的野外移栽工作。

  • 陸首次精確測量原子核矽-22質量 發現「新質子幻數」

    陸首次精確測量原子核矽-22質量 發現「新質子幻數」

    中新網報導,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9日透露,依託大科學裝置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該所研究團隊領銜聯合義大利、德國、日本等國科研機構合作者,首次精確測量了極缺中子原子核矽-22的質量,並發現在矽-22中的質子數14是一個新幻數。

  • 夸父造日?陸「人造太陽」將於年底完成 核聚變發電指日可待

    夸父造日?陸「人造太陽」將於年底完成 核聚變發電指日可待

    大科學裝置「夸父」 加快「人造太陽」研發

  • 新一代人造太陽實現「雙億度」!陸可控核聚變技術再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實現「雙億度」!陸可控核聚變技術再突破

    大陸中核集團發布最新消息指出,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3號」首次實現原子核和電子溫度均突破一億度,不只實現了「雙億度」,綜合參數亦大幅躍升,在可控核聚變技術上再次取得重大進展。

  • 深入南海2000公尺 陸海底實驗室開工

    深入南海2000公尺 陸海底實驗室開工

     大陸《環球時報》報導,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牽頭申報並承建的「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冷泉裝置)2月28日在廣州南沙正式開工建設。相關技術專家受訪表示,冷泉裝置將推動大陸深海工程技術及裝備在國際上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超越,未來基於該項技術建設的不同譜系深海駐留裝備,還可應用於南海島礁資源開發和權益維護等領域。

  • 陸南海海底實驗室正式開工  最大工作水深可達2000米

    陸南海海底實驗室正式開工 最大工作水深可達2000米

    《環球時報》1日報導,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牽頭申報並承建的「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冷泉裝置)2月28日在廣州南沙正式開工建設。相關技術專家受訪表示,冷泉裝置將推動大陸深海工程技術及裝備在國際上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超越,未來基於該項技術建設的不同譜系深海駐留裝備,還可應用於南海島礁資源開發和權益維護等領域。

  • 上海天文台長:盼發揮「大國重器」作用

    上海天文台長:盼發揮「大國重器」作用

    大陸央視20日報導,大科學裝置是推動科技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利器。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台長沈志強去年履職全國政協委員將滿周年,2025年大陸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他將提案建議提升這些「大國重器」設施的使用效率。

  • 「六小龍」何以集中出現杭州? 五行元素曝光

    「六小龍」何以集中出現杭州? 五行元素曝光

    「六小龍」何以集中出現?杭州做對了什麼?這是當前不少地方的「大哉問」。就此,浙江5家省級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之一、直屬省政府的省發展規劃研究院課題組今天在澎湃新聞刊登專稿,從金、木、水、火、土:資金扶持、青年人才培育、液態創新網路、接續創新火種、厚植創新創業土壤,以及這五者的協同賦能、系統性增強等方面進行瞭解析。

  • 探索宇宙線起源之謎 大陸再添觀天利器

    探索宇宙線起源之謎 大陸再添觀天利器

    大陸央視報導,大型超高能伽馬源立體跟蹤裝置LACT專案,已於21日正式啟動建設,將為探索宇宙線起源之謎,提供重要利器。

  • 陸三部門力推數據基礎設施:5G-A、6G升級在即

    陸三部門力推數據基礎設施:5G-A、6G升級在即

    據大陸國家發改委網站今天(6日)消息,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以下簡稱《指引》),稱將有序推進5G網路向5G-A升級演進,全面推進6G網路技術研發創新。

  • 江門中微子實驗領先美國5年  陸科院士:第一最重要  老二啥也不是

    江門中微子實驗領先美國5年 陸科院士:第一最重要 老二啥也不是

    歷時近十年建設,11月下旬,隨著探測器主體全部建成,大陸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新一代大型中微子實驗裝置——江門中微子實驗室(JUNO)的建設進入收尾衝擊階段。捕獲「幽靈粒子」,中國搶占先機。

  • 「幽靈粒子」捕手!江門中微子實驗探測器主體建成

    「幽靈粒子」捕手!江門中微子實驗探測器主體建成

    陸央視新聞聯播報導,歷時9年多建設,隨著最後一塊光電倍增管模組安裝完成,廣東江門中微子實驗探測器主體,20日全部建成,計畫明年正式運行。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數位化大進展:首次採用自研數位孿生系統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數位化大進展:首次採用自研數位孿生系統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3號啟動新一輪物理實驗,由中核集團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數位孿生系統首次投入使用。這項新技術進展迅速在微博熱搜榜前3,引來眾多網民熱議。

  • 陸通信與資訊領域 首個大科學裝置CENI歷時十餘年建成

    陸通信與資訊領域 首個大科學裝置CENI歷時十餘年建成

    大陸第八屆未來網路發展大會8月22日在南京開幕,中國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劉韻潔在會上宣布:經過十餘年謀畫和努力,中國通信與資訊領域第一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未來網路試驗設施(China Environment for Network Innovations,CENI)大科學裝置正式建成。

  • 中俄總理定期會晤發表聯合公報 簽署17份文件

    中俄總理定期會晤發表聯合公報 簽署17份文件

    應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理米舒斯京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於2024年8月20日至22日對俄羅斯聯邦進行正式訪問。兩國總理於8月21日在莫斯科市舉行中俄總理第29次定期會晤。會後雙方發表聯合公報,簽署17份文件。同日,李強總理同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丁舉行會見。

  • 超級顯微鏡更新了!大陸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啟動建設

    超級顯微鏡更新了!大陸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啟動建設

    大陸央視新聞用戶端報導,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30日消息,大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在廣東東莞啟動建設,建設周期為5年9個月。

  • 大陸「地面太空站」正式運行 可模擬太空環境做實驗

    大陸「地面太空站」正式運行 可模擬太空環境做實驗

    由大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中國航太科技集團聯合建造的「太空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27日正式通過驗收。這是大陸航太領域首個大科學裝置,可以綜合類比低溫、真空、電磁輻射等9大類空間環境因素,也被稱為「地面太空站」。

  • 大陸科學家發布無液氦極低溫制冷基礎研究重要突破

    大陸科學家發布無液氦極低溫制冷基礎研究重要突破

    大陸央視新聞用戶端11日報導,一個世紀之前,人類第一次將氦氣液化,從此利用液氦的極低溫制冷技術被廣泛應用。例如一些大科學裝置、深空探測、材料科學、量子計算等高技術領域。然而,低溫技術中不可缺少的氦元素全球供應短缺,有什麼方法可以不用氦元素實現極低溫制冷?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蘇剛、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博士項俊森和研究員孫培傑、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偉、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副教授金文濤等人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通過多年研究,在近期實現了無液氦情況下極低溫制冷基礎研究的重要突破,這就為破解大陸氦資源短缺的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該科研成果北京時間1月11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