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手外科的搜尋結果,共17筆
大陸央視報導,選派幹部人才對口支援邊疆民族地區,是大陸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民族團結的重要舉措。三年來,第十批支援西藏和第五批支援青海幹部人才與當地幹部民眾共同奮鬥,助推雪域高原各項事業高品質發展。
大陸江蘇常州的34歲朱先生,日前因為手部遭玻璃劃傷而前往醫院尋求醫療協助,然而,讓他感到困惑的是,醫生竟然安排了包括前列腺、輸尿管、膀胱等部位的超聲波檢查。針對此事,當地衛生部門已介入調查,並表示涉事醫生已被暫停職務。
50歲的張女士是位花藝設計師,近幾年,她發現左手拇指靠近手腕關節的地方越來越痛,尤其要扭瓶蓋或抓握物品時,常痛到難以使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輾轉到高雄榮總手外科門診就醫,確診是拇指腕掌關節炎,置換人工關節後終於改善。醫師提醒,民眾若有拇指根部腫脹或變形、扭瓶蓋時明顯疼痛、抓握力下降,有可能是罹患姆指腕掌關節炎,要及早就醫。
35歲凌姓男子去年(2023)11月騎機車自摔並遭後方公車輾過,左手臂骨折加上顏面粉碎姓骨折,昏迷多日經2度手術救回後卻發現左上臂癱瘓,連上廁所脫褲子都有困難,後經轉送到中國附醫進行複雜臂叢神經修復損傷,且持續復健,終於可以拿筷子、穿衣服。
整形外科的範疇廣大,從燒燙傷、頭頸部腫瘤重建、顏面重建,到顯微手術、手外科,民眾較為熟知的美容外科,也是重要領域之一。振興醫院美容醫學科主任杜隆成自2015年起,針對百年來難以治療的嚴重性眼瞼下垂,提出創新的「內開」無創手術方式,至今完成將近2000例。
45歲的杜姓婦人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右手掌指關節因而變形,除腫脹酸痛,連握個杯子,手都打不開,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經手術置換矽膠關節與修補受損組織,右手才終於能再張開。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們若有手指突發性地伸不直、關節變形惡化,或用藥依舊疼痛等警訊,應儘早求診手外科,在關節、韌帶尚未被嚴重破壞前,適時手術矯正,以挽救更多手部功能。
60多歲的黃姓婦人,每當進入冷氣房,或從冷凍庫拿食材,手指末端便會產生刺痲、疼痛感,就醫發現是罹患雷諾氏症。在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情況下,接受顯微手術將手腕與手部小動脈外膜剝離,才改善手部缺血現象,化解截肢危機。醫師提醒,若遭遇環境溫度急遽變化,例如進入冷氣房或接觸冷水,手部有變色(如發白或變成藍灰色),且合併刺麻與疼痛感,有可能是罹患雷諾氏症的警訊,建議立即拍照記錄,儘快尋求風濕科或手外科醫師協助。
一名17歲少年右上臂被人砍了一刀,送醫縫合無礙,半年後傷口長好了,但手腕與手指都無法翹起,輾轉到台大醫院,發現是橈神經損傷造成的垂腕,醫師取他的小腿腓腸神經,做移植重建手術,術後的他終於可再做手腕伸展及手指伸展動作。醫師提醒,若手外傷痊癒後,仍有無力、麻痛、運動功能喪失情況,要警覺恐是神經受損,要把握肌肉未萎縮前,進行神經重建術等治療。
李小姐原本打字飛快,但近來常覺得手部麻痛,打字變慢,拿手機會掉,得甩甩手才能改善,就醫診斷是「腕隧道症候群」,手外科醫師劉文智表示,此病是因手腕部位的正中神經受壓迫所引起的神經病變,建議患者平時可戴護腕,輔助手腕保持在中央位置,放慢或減少易使手腕過度疲勞動作,若都沒改善要就醫,否則嚴重者,可能連拿手機、寫字等日常動作都有困難。
中醫大新竹附醫整合神經外科、骨科、復健科及中醫科,針對脊椎疾病提供疼痛全方位醫療資源,7日成立「AI微創脊椎中心」,使用生醫園區廠商自主開發的電腦導航設備,結合AI電腦判讀,提供精準醫療,院長陳自諒指出,院方是全國首家使用AI導航儀器做脊椎疾病手術,可大幅節省時間,避免醫師和病人過度暴露在X光輻射,將能成為醫師的好幫手。
很多年輕人喜歡比腕力。一名27歲健美先生與人「阿秋霸」,突然間「喀」一聲,他的右上臂整個變形,送醫發現右上臂的肱骨被折斷,經手術固定後,過了半年骨頭才長好。骨科醫師陳俊宇提醒,比腕力是個危險競賽,尤其雙方勢均力敵時,對手瞬間爆發性壓制,是有可能讓上臂硬生生被折斷。
澎湃新聞報導,復旦大學神經調控與腦機介面研究中心(腦機中心)8月3日正式揭牌。腦機中心研究員所為何事?才能讓身心障礙人士發「聾」振「聵」恢復部分功能。
60歲蘇女士赴美探親,卻不慎摔倒,有著骨質疏鬆症的她,右手撐在地上,竟就橈骨骨折,雖有打上石膏固定,但返台後右手腕依舊疼痛,到義大醫院就醫,發現橈骨癒合不正,接受橈骨截骨矯正合併鎖定式鋼板固定手術才改善。醫師提醒,手腕橈骨、髖骨還有脊柱等部位,最容易因骨質疏鬆而發生骨折,提醒平日即可做阻抗力訓練,來強化肌力與骨本。
為練肌力,很多人會重訓、打拳。一名30多歲男子,練拳後約1周,發現右肩疼痛,接下來幾周整個右肩都失去力氣,輾轉就醫被確診是「臂叢神經炎」。手外科醫師黃惠鑛指出,多數研究指向臂叢神經炎是一種異常的免疫反應,好發於劇烈運動、接種疫苗後,嚴重時可能單側肩膀、上臂,甚至連手指都無力,若保守治療恢復不良,得靠神經手術來改善。
提到槌狀指,很多人不知是什麼病?但若提到球場上「吃蘿蔔」,很多人都有經驗。骨科醫師陳俊宇表示,槌狀指是指重物或外力撞擊手指末端,造成手指伸肌腱斷裂或撕脫性骨折,剛受傷時可先冰敷,若1周內,腫脹未緩解、手指明顯變形或無法伸直,都要快就醫,否則可能手指功能永久性受損,甚至無法再做扣扣子、打電腦等精細工作。
一名婦人手指有退化性關節炎,連帶使右手中指出現黏液囊腫,有天不慎弄破囊腫,她不以為意繼續擦地,3天後手指竟嚴重紅腫如香腸、痛徹心扉,就醫才知併發「化膿性腱鞘炎」,經3次清創手術,住院半個月,才救回手指。醫師提醒手指傷口若出現紅腫熱痛、活動受限等情形,有可能是細菌吃進腱鞘,要趕緊就醫,否則嚴重恐截肢,甚至併發敗血症有致死危機。
台中40多歲王姓男上班族,在半年前發生車禍,當時因用手撐地,爾後出現手腕疼痛無力現象,雖經X光照檢查顯示無大礙,復健推拿打針吃藥也無效,甚至痛到連手機都拿不穩;光田醫院骨科部長楊鎮源說,患者症狀源於「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破損,經腕關節鏡微創修補手術3個月後,手部功能逐漸進步,重拾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