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抗發炎食物的搜尋結果,共22筆
常覺得累、肩頸痠痛,有可能是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中。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表示,慢性發炎如同火種,會慢慢消耗免疫系統,長期下來會提高罹癌的風險,而能夠「每天插手介入、改變發炎反應」的方式,就是持續吃抗發炎的食物,包括深色莓果、豆製品與十字花科蔬菜等。
胰臟癌有癌王之稱,是目前存活率最低的癌症之一。營養師呂美寶表示,最新研究發現,27種特定的細菌與真菌組合,與胰臟癌風險提升3.4倍有關,這些菌種會透過牙齦感染與慢性發炎,造成全身性發炎反應,甚至提高胰臟癌風險,每天早晚刷牙,不僅能預防牙周病、口臭,還可能有助降低胰臟癌危機。
睡再久還是覺得累、身體經常痠痛、動不動就感冒,小心可能是身體正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食安專家韋恩表示,食用鮭魚、核桃、莓果、泡菜等8種食物,有如增加身體滅火隊員,有助於改善發炎體質,而過量糖、加工肉、甜飲與反式脂肪,則是導致身體發炎的縱火犯。
癌症是國人頭號殺手。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很多癌症患者以為療程結束就能康復,最新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流感等看似一般感冒的病毒,可能讓沉睡的癌細胞甦醒,以乳癌患者為例,在確診新冠肺炎後,癌細胞肺轉移的風險提高了44%。「病毒感染,不只是肺炎或發燒,更可能是癌症復發的導火線。」
想要預防失智症,從餐桌做起可能是一條有效的路。台中市維新醫院院長許景琦以美國營養學會1萬8千多筆樣本進行大數據分析研究發現「地中海型飲食」及「抗發炎飲食」與降低阿茲海默症相關死亡風險密切相關,尤其對男性及非西班牙裔白人族群效果顯著。
食物與健康息息相關。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分享有位20出頭的男大學生,有著慢性腎絲球炎病史,長期接受追蹤,但日前回診,他發現男大生出現大量蛋白尿,詢問之下才知,男大生近來讀書必吃手搖飲與炸物,才吃幾個月,腎臟就嚴重發炎,他警告若再不改,日後可能要洗腎,男大生嚇得不敢再吃,且多吃鮭魚等抗發炎食物,3個月再回診,不僅蛋白尿與腎功能變好,心情也變好。
這兒痠那兒疼,小心是身體發炎在作怪。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分享有位女大學生,長期全身痠痛,還形容早上起床像被卡車輾過般,問診後,他發現女大生早餐多是紅茶配三明治,晚餐為速食或泡麵,身體發炎指數高,經請她戒除上述食物,多吃蔬果與規律作息後,3周後女大生疼痛大幅緩解,直呼超神奇。
很多人都有眼睛乾澀的困擾。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最新研究發現,眼睛乾只是冰山一角,背後代表的是身體慢性發炎,長期發炎會讓眼睛淚膜變得不穩定,角膜細胞處在高張環境,容易乾澀刺痛,要改善建議可吃莓果等抗發炎食物,且每天都要睡滿7個小時等改變生活方式做起。
有些人積極重訓,也注意蛋白質攝取,但肌肉量就是無法提升。營養師呂美寶提醒,這有可能是壓力大、身體慢性發炎或受環境荷爾蒙干擾所導致,建議除持續重訓與攝取蛋白質外,想要增加肌肉量,也要適度紓壓,避免塑膠瓶盛熱飲,另要多吃綠色蔬菜、莓果、橄欖油等抗發炎食物,減少身體內耗。
有些人情緒一直不穩,吃抗焦慮藥,效果卻有限。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最新研究發現,焦慮其實是免疫系統、腸道菌種、睡眠和飲食,讓身體發炎,影響了大腦,要改善可從飲食、睡覺與運動來著手,例如多吃抗發炎食物,像是魚油、橄欖油、綠色蔬菜、莓果和薑黃,都有助身體滅火,讓情緒更穩定。
每年3至4月是過敏高峰期,氣候變化劇烈、冷暖交替使得症狀更加嚴重,上班族因為連續的打噴嚏、鼻塞、眼睛癢、喉嚨不適,甚至是頭暈、嗜睡,都可能嚴重影響工作效率,但習慣了「忍耐」,長期不僅影響身體健康,也可能造成職場競爭力下降。
有些人認為中年發福是宿命,或是減肥不夠努力。不過,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最新研究發現,中年發福重要關鍵在於身體慢性發炎,造成脂肪細胞內亂,這不但會發胖,還會導致胰島素阻抗、代謝失調,建議中年減肥,可從吃綠茶、薑黃、莓果與富含Omega-3油脂等抗發炎食物做起,先讓身體細胞冷靜下來。
藍莓被視為高經濟作物,台灣每年進口將近3000公噸,在苗栗農改場全力改良繁殖適合台灣亞熱帶氣候品種,在後龍鎮開始推廣試種,目前已有初步雛形,苗栗縣長鍾東錦期望繼大湖草莓後,再創「後龍藍莓」的農業品牌。農業處研擬相關措施,鼓勵更多青農返鄉投入生產行列,共同打造具有競爭力的藍莓產業。
老化雖然是自然現象,但日積月累的飲食習慣,卻可以延緩老化與幫助長壽。營養專家洪泰雄表示,多吃抗氧化食物、攝取優質蛋白質、避免高糖食物、選擇低GI食物、喝足夠的水,都有助減緩老化,而多吃抗發炎的食物,例如薑黃、綠茶與適量黑咖啡,則有助減少腦部發炎,降低失智風險。
不少人在冬天都會出現關節不適的情況。對此,復健科醫師王竣平推薦,可多吃富含膠原蛋白、抗發炎、補鈣健骨或當季根莖類等食材,有助於保養關節。其中他提到,抗發炎食物能幫助舒緩關節不適症狀,像是冬季盛產的老薑及番茄,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減重不只為了外表,更是為了健康。營養師李婉萍表示,肥胖會讓身體長期處於低度慢性發炎的狀態,繼而各組織器官受到傷害,建議除適時減重外,也可多吃蘆筍、綠茶、皇帝豆、酪梨、莓果類與地瓜葉,來減少身體慢性發炎的狀態,幫助減重。
身體慢性發炎害你瘦不下來。營養師李婉萍表示,肥胖會讓人長期處於低度慢性發炎的狀態,從而讓各組織器官受到傷害,建議平日多吃蘆筍、綠茶、皇帝豆、酪梨、莓果類與地瓜葉,有助降低身體發炎反應,幫助減重又顧健康,尤其是莓果類含有花青素,能針對脂肪細胞降低發炎反應。
日常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毛病,實際上可能是身體在發出慢性發炎的警訊。對此,家醫科醫師黃致遠盤點多種常見的慢性發炎症狀,其中像是身體無力、失眠、各種皮膚炎、情緒莫名低落、腸胃道症狀、骨骼肌肉痠痛等,只要符合3項就要注意了。他並提到,想要遠離慢性發炎,就要避開會讓身體「著火」的地雷食物,例如精緻澱粉、超加工食品、油炸物等。
生活中難免會有一些小病小痛發生,小心是身體在發出慢性發炎的警訊。對此,新竹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瑜芹指出,一旦出現持續性的疲勞、肌肉或關節疼痛、偏頭痛、腹瀉或便秘及記憶力下降,都可能是慢性發炎的潛在徵兆,若長期忽視不加以改善或控制,恐引發嚴重的健康問題,如糖尿病等。
肥胖可能導致高血壓、高血脂與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營養師李婉萍表示,肥胖會造成身體慢性發炎,讓人容易疲倦、情緒差、身體疼痛等,若要改善可從調整飲食做起,建議多吃蘆筍、皇帝豆、酪梨、莓果、地瓜葉與多喝綠茶等6種食物,都有助於降低脂肪細胞所造成的身體發炎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