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沉默器官的搜尋結果,共12筆
肝臟是人體的沉默器官,國人如今吃得好,脂肪肝的盛行率也提高。BMI介於25~30之間者,高達半數都有脂肪肝,而BMI超過30的肥胖者,則8成都有脂肪肝。專家提醒,罹患脂肪肝14年,約有1成患者會肝硬化,而肝硬化後10年內,將有2~3成因肝臟疾病相關原因死亡。
根據健保署統計,台灣約有10%成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腎功能異常,且台灣每百萬人中有超過3400人正接受洗腎治療,是全球洗腎率最高的國家,台中榮總嘉義分院腎臟內科醫師胡譯安特別提醒,針對腎臟病患者的營養管理,腎臟病前期與洗腎時期大不相同,前期需控制蛋白質攝取,減少腎臟負擔,一旦進入洗腎洗透析階段,反而需補充高品質蛋白質。
肝臟是沉默器官,一旦出現症狀,大都已至肝病的晚期。肝癌高居國內癌症死因第二位,其中8成的肝癌發生是由B、C型肝炎所造成,我國今年提前達到消滅C肝目標,下一步就會針對B肝著手,國健署長吳昭軍12日帶來好消息,擬7月起放寬B、C肝篩檢年齡,40歲以上都能篩,新增受惠人數逾百萬人,盼找出潛在患者、及早治療。
肝臟是沉默器官,一旦出現症狀,大都已至肝病的晚期。肝癌高居癌症死因第二位,其中8成的肝癌發生是由B、C型肝炎所造成。我國今年提前達到消滅C肝目標,下一步就會針對B肝著手,國健署長吳昭軍今透露,7月起將放寬B、C肝篩檢年齡,40歲以上都能受惠。
肝臟是沉默器官,因無神經,出問題時也不會感覺到痛。長期酗酒者,約9成都有脂肪肝問題,整個肝臟細胞堆積滿滿的油脂。專家提醒勿輕忽脂肪肝炎,肝臟發炎可輕可重,若長期不斷、反覆性地發炎,就會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出現肝癌。
7月28日是世界衛生組織訂定「世界肝炎日」,新北市動保處提醒飼主,要特別注意毛寶貝肝功能。約3歲大的流浪犬「麻糬」近日因精神沉鬱及食慾不振而昏迷,民眾送至動保處毛寶貝醫療中心醫療,獸醫師吳明蓁抽血檢查確認是急性肝炎引起,治療近1個月,已可以自行飲食,預計至少再治療1個月,待肝指數正常後開放認養。
肝臟在體內扮演重要角色,但其因不具有痛覺神經,以致大多肝病早期通常不會出現症狀,所以又有「沉默器官」稱號。對此,營養師李婉萍表示,想要保持肝臟健康,日常應避開高脂與高糖食品、高鈉食物、酒精,以及來路不明的草藥或補品;另外,她還提到,根據研究文獻指出,葡萄柚、莓果、洋甘菊、番茄、咖啡,在保肝功效上,能發揮正面影響,不妨納入平時菜單之中。
腦中風、心肌梗塞等會要人命的急症,都是緣於血管不健康,營養師彭逸珊表示,血糖、血脂、血壓控制不佳,都會直接影響到血管健康,提出「血管保養術」6原則,包括少調味料、避免肥胖、規律運動、固定量血壓、善用辛香料與健檢,從生活中來保健。
談及傷肝壞習慣,很多人都會想到熬夜晚睡,然而,減重專科醫師魏士航指出,長期慢性壓力、攝取過量碳水化物,對於肝臟的危害更大。他表示,肝被稱為「沉默的器官」,因為痛覺神經分布較少、發炎時一樣能正常運作,所以初期的脂肪肝幾乎沒有症狀,一旦形成肝纖維化,就恐演變成肝硬化,甚至是肝癌,不可不慎。
台灣洗腎盛行率冠居全球,根據健保署2022年統計,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臟疾病的健保支出高達587億,是值得全民關注的重要議題。對此,醫師表示,腎臟為沉默器官,平時不太會表現出症狀,等到檢查出有問題時,往往腎功能已大受影響。想掌握腎臟健康,他提到,可熟記5字訣「高、貧、泡、水、倦」,若有這5大症狀,應盡快就醫檢查,其中「高」指的是高血壓,有高血壓就代表腎臟功能可能也不好。
一名69歲男性,近3周出現乾咳不止的情況,且還合併輕微發燒和喘鳴聲,於是掛急診治療。收治的急診醫師在排除了心臟問題和肺炎感染後,初步懷疑可能是胃食道逆流或慢性阻塞性肺炎所致,開立相應藥物後就讓其出院。然而,後續該男子症狀仍未好轉,並再度入院治療,由於主訴還有腹脹和便秘,便進一步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結果在肝臟發現腫瘤,最終確認為肝癌。
民以食為天,如何守護消化器官是每個人必備的重要知識。《中國時報》2日與新光醫院合辦「旺旺中時生活講堂」,邀請胃腸肝膽科醫師張麗文、廖俊堯、賴冠宏,分別主講「肝炎和脂肪肝保健」、「胃食道逆流」 和「糞便潛血-大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