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盟邦的搜尋結果,共752筆
英國國防參謀長奈頓上將9日證實,由於比利時近日頻遭不明無人機侵擾,英國將派遣專家團隊與設備赴當地機場,協助監控空域、應對潛在威脅。此外,美國反無人機系統「梅洛普斯」(Merops)也已部署至波蘭,華沙當局對美國和北約的共同努力表達感謝。
海事新聞網站「marine insight」報導,俄羅斯海軍近日公開舉行核動力潛艦「哈巴羅夫斯克號」下水儀式,俄國國防部高調聲稱其配備「海神」核動力水下無人載具和現代化武器系統,「足以摧毀沿岸國家」,示威意圖引發各方關注。
軍聞網站「Army Recognition」4日報導,德國國防部正研擬增購「飛馬座」(Pegasus)信號情報(SIGINT)電偵機,未來機隊規模預料將由原先規劃的3架擴增至最多9架,在提升新世代情監偵能量同時,降低對美國等盟邦情報資料的依賴。
北韓7日朝日本海方向發射1枚型號不明的中短程彈道飛彈,可能是為回應美國於4日針對北韓網路金融犯罪祭出的制裁措施。
在外交場合裡,即使一句短話也可能意義重大。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在社群平台真實社群(Truth Social)發文稱「G2即將召開!」,簡短一句話卻掀起美中關係新一輪解讀。這讓北京感到滿意,卻令美國盟友深感不安。
從《經濟學人》在2021年提出台灣是地球最危險地區,到今年《時代》專欄點名台灣是全球最危險引爆點,台海危機早已從黑天鵝變成灰犀牛,執政者卻視而不見,偏執地將交流視為賣台,把和平抹成投降,走在抗衡與扈從的鋼索上,構成國家生存的最大風險。台灣若要長治久安,有必要盡速跳脫現實主義的短暫和平,反向從多贏的思維進行「和平推演」,才是符合國家利益的當務之急。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10月20日至11月13日舉行「達契亞之秋」(Dacian Fall)大規模聯合演習,多個北約盟邦在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境內,強化東翼戰線快速部署與戰備能力,展現對集體防禦的堅定承諾。
大陸外交部聲稱,台灣能否參加峰會取決於其是否遵守既定慣例和「一個中國」原則,沒有所謂的安全擔憂疑慮。外交部長林佳龍今日直接表示,陸方對我附加很多條件,這都違反了峰會規範,外交部會利用APEC「共識決」的特性,協調理念相近國家一起加以反制。
美國國防部(戰爭部)部長赫格塞斯4日與南韓防長安圭伯舉行「美韓年度安全諮商會議」(SCM),表示將提高駐韓美軍應對區域突發事件的彈性。
美國《星條旗報》10月30日報導,北約近期在指參演習中,測試全新的「東翼嚇阻線」(EFDL)作戰概念,透過部署無人部隊應對侵略者的「第一擊」,提高官兵存活率,並保存防衛戰力應對後續作戰。
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國防部長擴大會議(ADMM-Plus),10月30日至11月2日在馬來西亞舉行,美國國防部(戰爭部)部長赫格塞斯親自出席,積極強化與盟邦安全合作。他與中共「防長」董軍會談時,則明確表示美國持續關注其在臺海周邊的行為。
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對大陸與俄羅斯採取強硬立場。然而,美國財經媒體指出,隨著陸俄兩國地緣野心的持續擴張,川普的「強硬外交」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也成為其外交政策的真正試煉。
國安局今(29日)將前往立院專題報告「近期東亞情勢變化對我國影響之研析」。國安局表示,美國與日、韓、菲、澳等印太盟邦,則密集展開雙、多邊實戰化聯演,並進一步邀請英、法、加、荷等域外友盟加入,參演國家、演習頻率及規模,創下歷年之最。
軍聞網站「Breaking Defense」報導,美國無人艇製造商Seasats,近期推出名為「迅魚」(Quickfish)的全新無人水面載具(USV),主打其兼具航程、情監偵等優異能力,可執行巡邏與防衛任務,滿足美軍及盟邦部署需求,提升海上防衛能量。
有關日本高市內閣外交安保動向,國安局報告指出,「自民黨」黨魁高市早苗10月21日當選首相,關切中、俄、朝威脅,並以強化美日同盟遏制力為主軸,且自民黨新內閣成員、維新會均主張台日友好,分析「未來台日實質合作可望穩定發展」。
2025年10月10日,《Foreign Affairs》刊出由美國政治學者布里默(Maximilian K.Bremer)與葛里耶可(Kelly A.Grieco)共同撰寫的文章〈與中國作戰,快與慢〉(Fighting China,Fast and Slow),引發美國戰略界高度關注。文章指出,若美國與中國大陸在台海爆發衝突,決勝關鍵並非武器性能或兵力數量,而是「戰爭節奏」與「後勤韌性」。布里默與葛里耶可認為,美軍長期以來過度依賴高速、短期的作戰節奏,但面對地理縱深廣大、補給鏈強韌的大陸,這種策略將陷入前所未有的瓶頸。
國安局報告指出,美國與日、韓、菲、澳等印太盟邦,則密集展開雙、多邊實戰化聯演,並進一步邀請英、法、加、荷等域外友盟加入,參演國家、演習頻率及規模,創下歷年之最。演習科目置重制空制海、遠距反艦、機動增援、網路、太空等「多領域」作戰能力,提升相互操作性。另外,英國今年派遣航艦巡弋印太,期間更與美國、日本、挪威、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加坡等舉行12國海空聯演。美盟加強印太聯演目的,在共同反制「中」、俄軍事協作,並嚇阻共軍擴張挑釁。
美國總統川普於26日展開亞洲行,一場牽動全球經濟的貿易博弈也隨之展開。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分析,此行核心是川普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貿易談判,但對日本、南韓與東協國家而言,卻是一場「交易恐懼」的危機,他們擔心自身利益會在美中角力中被犧牲。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啟動第2任內首次亞洲訪問行程,並於26日抵達首站馬來西亞,見證泰國與柬埔寨領袖簽訂停火協議;並接續出席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峰會,會晤各國領袖,尋求深化美方與區域盟邦的全方位合作。
一般分析美中貿易戰多從公告與相關官員的評論等文獻切入,本文則試圖從側面解讀。文獻分析是正規途徑但有限制,因為美中競爭激烈,許多「官方說法」其實是基於競爭策略的話術,未必真實,逕行分析容易被誤導。因此以側寫方式釐清雙方操作的背後因素,可以彌補文獻分析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