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自然通訊的搜尋結果,共40

  • 陸晶片領域新突破! 「透視」光刻膠微觀行為 可顯著減少缺陷

    陸晶片領域新突破! 「透視」光刻膠微觀行為 可顯著減少缺陷

    據《科技日報》報導,光刻技術是推動積體電路晶片製程工藝持續微縮的核心驅動力之一。近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彭海琳教授團隊及合作者通過冷凍電子斷層掃描(cryo-electron tomography,cryo-ET)技術,首次在原位狀態下解析了光刻膠分子在液相環境中的微觀3D結構、界面分布與纏結行為,指導開發出可顯著減少光刻缺陷的產業化方案。相關論文近日刊發於《自然-通訊》。

  • 攻克遺傳性耳聾!陸韓學者聯手揭「基因編輯」之秘

    攻克遺傳性耳聾!陸韓學者聯手揭「基因編輯」之秘

    澎湃新聞12日報導,大陸上海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12日透露,近日該院舒易來教授團隊與韓國首爾大學醫院Sangsu Bae、Sang-Yeon Lee教授團隊展開國際合作,雙方於5日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題為〈PAM-flexible adenine base editing rescues hearing loss in a humanized MPZL2 mouse model harboring an East Asian founder mutation〉(〈PAM靈活的腺嘌呤堿基編輯技術恢復攜帶東亞始祖突變的人源化MPZL2小鼠模型的聽力損失〉)的研究論文。

  • 極端氣候加劇 研究:19億人恐面臨洪水威脅

    極端氣候加劇 研究:19億人恐面臨洪水威脅

    全球極端氣候加劇,美國德州「瓜達盧佩河」(Guadalupe River)4日山洪暴發,罹難人數超過100人。根據最新研究顯示,直至2100年,全球將有約19億人要面臨洪水災害,類似事件未來恐更加頻繁且致命。

  • 奈米塑膠微粒 恐破壞腸道健康

    奈米塑膠微粒 恐破壞腸道健康

     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威脅近年備受關注,成大食品安全衛生與風險管理研究所與嘉義大學園藝系組成研究團隊近日發表最新成果,指出來自免洗餐具與沖泡茶包的奈米級塑膠微粒,可能干擾腸道細胞與細菌之間的訊息傳遞,進而破壞腸道屏障功能,致「腸漏症」。

  • 免洗餐具、茶包藏危機!成大、嘉大研究揭奈米塑膠微粒恐致腸漏症

    免洗餐具、茶包藏危機!成大、嘉大研究揭奈米塑膠微粒恐致腸漏症

    塑膠微粒的毒性造成健康負面影響逐年受關注,成大食品安全衛生與風險管理研究所與嘉義大學園藝系合組研究團隊,發現從免洗餐具與沖泡茶包上的奈米微粒可「綁架」腸道細胞與細菌的訊息傳遞系統,影響腸道屏障功能,引發腸漏症。這項研究發表在國際期刊3周即掀熱搜,有近2萬次閱讀與下載,獲期刊選為焦點論文。

  • 影響外泌體 奈米塑膠損害腸道

    影響外泌體 奈米塑膠損害腸道

     嘉義大學園藝學系助理教授李保宏領導的研究團隊,繼發現奈米塑膠會影響水耕蔬菜生長後,近日又發表新研究成果,證明奈米塑膠會破壞腸道菌相平衡,導致與腸道疾病相關的腸道菌群異常增生,李保宏團隊兩項研究揭露,奈米粒徑的塑膠微粒可透過影響微生物或宿主細胞的細胞外囊泡,間接損害生物或動物的生物體,影響範圍極廣,值得進一步探究。

  • 奈米塑膠微粒不只汙染環境 嘉大研究:恐引發腸道疾病

    奈米塑膠微粒不只汙染環境 嘉大研究:恐引發腸道疾病

    嘉義大學園藝學系助理教授李保宏領導的研究團隊,繼近日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期刊發表研究指奈米塑膠會影響水耕蔬菜生長後,6月再次於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新成果,證明奈米塑膠會破壞腸道菌相平衡,導致與腸道疾病相關的腸道菌群異常增生,兩項研究都是首次系統性揭露,奈米粒徑的塑膠微粒可透過影響微生物或宿主細胞的細胞外囊泡,間接損害生物體,不論是植物或動物,影響範圍廣泛,無疑是一記警鐘。

  • 腦組織放大6萬4千倍 台灣團隊看見「大腦突觸的奈米細節」

    腦組織放大6萬4千倍 台灣團隊看見「大腦突觸的奈米細節」

    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陳壁彰研究員團隊,近期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突破性的研究,開發出超高解析度光學成像技術 「聚丙烯酸鉀膨脹層光奈米顯微術(KA-ExM)」。此技術巧妙結合「樣品空間放大」與「貝索層光顯微鏡」方法,成功讓科學家以光學顯微鏡進行果蠅全腦的三維成像,解析度高達約 10 奈米,接近電子顯微鏡水準;同時仍保有多色螢光標記等光學成像優勢。

  • 格陵蘭曾爆「200公尺高巨型海嘯」 震動全球9天

    格陵蘭曾爆「200公尺高巨型海嘯」 震動全球9天

    2023年9月,全球各地偵測到奇怪的地震訊號,這種地震波每隔90秒重複一次,一共持續9天,當時科學界推測,這種地震訊號源自於格陵蘭出現大型海嘯,不過一直沒有直接證據,近期科學家終於首度直接觀察到格陵蘭當年發生的巨型海嘯,最高甚至達200公尺。

  • 解開記憶之謎 長庚大學透過果蠅喝水研究登國際期刊

    解開記憶之謎 長庚大學透過果蠅喝水研究登國際期刊

    我們的大腦每天都會更新新資訊並產生各種記憶,但哪些會保留、遺忘,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吳嘉霖研究團隊,透過果蠅尋水記憶研究發現,大腦會根據資訊重要性,決定留下、刪除那些記憶。此研究近日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無人機邊飛邊充電!陸在動態無線充電領域新成果

    無人機邊飛邊充電!陸在動態無線充電領域新成果

    新華社26日報導,中國大陸科學家近期取得一項研究成果,能夠讓動態無線充電更高效。其未來應用有望讓無人機邊飛邊充電。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

  • 癌細胞愛吃糖 清大團隊解密

    癌細胞愛吃糖 清大團隊解密

     癌細胞為何愛吃糖?百年來始終缺乏完整解釋,清大生技所副教授林愷悌、生資所副教授鄭惠春聯手找到治療癌症關鍵。研究發現,癌細胞會釋放硫化氫氣體,改變細胞內重要蛋白質的結構,讓癌細胞大量吃進糖分,加速腫瘤生長,成果也登上國際期刊《自然通訊》。

  • 揭癌細胞愛吃糖的祕密 清大研究找到癌症治療關鍵

    揭癌細胞愛吃糖的祕密 清大研究找到癌症治療關鍵

    癌細胞為何愛吃糖,百年來始終缺乏完整解釋,清大生技所副教授林愷悌、生資所副教授鄭惠春聯手破解百年謎團,研究發現,癌細胞會釋放硫化氫氣體,改變細胞內重要蛋白質的結構,讓癌細胞能大量吃進糖分,加速腫瘤生長,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期刊《自然通訊》,找到治療癌症關鍵。

  • 血小板低下症新希望 Dab2分子可評估出血風險

    血小板低下症新希望 Dab2分子可評估出血風險

    當血液中的血小板數量不足時,病患出血風險將隨之增加。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教授曾慶平研究團隊發現,存在於人類血小板中的Disabled-2 (Dab2)分子可調控血小板低下症病患的出血風險,具有開發為新的出血風險評估生物標誌與作為降低出血藥物標的之潛力,有望提供新的檢驗與治療方式。研究成果獲國際頂尖期刊肯定,已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

  • 突破性長壽研究!羥丁胺酸或可抗衰老 另1代謝物則相反

    突破性長壽研究!羥丁胺酸或可抗衰老 另1代謝物則相反

    一項新研究透過機器學習和系統生物學,分析果蠅和人類的大量數據,識別出影響壽命的關鍵代謝物,發現羥丁胺酸(Threonine,又稱蘇胺酸)可能成為抗衰老的治療標靶,而乳清酸(orotate)則剛好相反,這為長壽研究帶來突破。目前這項研究本週五(29日)已經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上。

  • 重大突破!成大肺癌團隊解開IL6路徑之謎 登國際頂尖期刊

    重大突破!成大肺癌團隊解開IL6路徑之謎 登國際頂尖期刊

    國內癌症研究有重大突破!全球多年來研究確定人體內 IL6 在癌症變異中的重要地位,但IL6 路徑一直是未解之謎,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腫瘤醫學科名譽教授蘇五洲癌症研究團隊發現,肺癌患者癌細胞轉移與產生抗藥性,主要與細胞激素「介白素─6(IL6)」上的醣化缺失有關,造成SRC─YAP 訊息路徑活化,這項全球首度發現成果,已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 光子晶體液晶技術提升 中山大學跨國研究有助綠色光電

    光子晶體液晶技術提升 中山大學跨國研究有助綠色光電

    國立中山大學光電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研發長林宗賢研究團隊,開發全新「反向電致形變」技術,能在數分鐘內製造出面積大且穩定性高的藍相液晶單晶,大幅提升傳統光子晶體生長技術速度。這項創新技術有助光電設備、感測器及光學通訊領域進展,推升高效、低能耗、節能減碳的綠色光電科技。

  • 任意門不再是夢?陸實現「跨越7公里」分散式光量子計算

    任意門不再是夢?陸實現「跨越7公里」分散式光量子計算

    大陸央視新聞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指出,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網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基於固態量子存儲實現跨越7公里的分散式光量子計算。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

  • 40萬年前最熱暖期 海洋暖化造成

    40萬年前最熱暖期 海洋暖化造成

     暖化現象日益嚴重,為解密百萬年來最熱暖期謎題,台灣大學地質系組成跨國研究團隊,揭示40萬年前地球便出現的異常暖期原因,即並非需要特別高的溫室氣體濃度,而是只要長時間海洋暖化,便可達成升溫效應,所以海洋力量是造成暖化的重要因素,這項研究成果已於7月15日刊登於頂尖期刊《自然通訊》,有助於預測未來氣候變遷。

  • 台大研究揭密40萬年前異常暖期關鍵 助預測未來氣候變遷

    台大研究揭密40萬年前異常暖期關鍵 助預測未來氣候變遷

    全球暖化情況愈來愈嚴重,為深入了解地球暖化過程與驅動機制,台大地質系組成跨國研究團隊,以地中海洞穴鐘乳石,結合北大西洋海洋紀錄,揭示形成40萬年前地球便出現異常暖期的關鍵原因,這項跨國研究成果有助於預測未來氣候變遷,已於7月15日刊登在頂尖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