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的搜尋結果,共45筆
國立金門大學執行教育部「USR實踐計畫」及內政部「人本街道校園推展聯盟MOU」,為落實安全、永續與人本導向的永續運輸願景,該校與相關主管機關日前舉辦「人本交通的行人友善環境」推動說明會,攜手研議打造安全、舒適的步行環境。
《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與《公路法》修法,政府訂定2030年行人死亡減少30%目標,並要求各縣市建立「以人為本」的通行環境。學者建議,可透過BlueCity系統地磁感應或小範圍路口紅綠燈增設號誌,提前預告該區有行人或駕駛人通過,減少意外發生。
嘉義縣政府爭取前瞻建設經費,在大林鎮中正路進行道路重新鋪設、畫紅線,並將在路口處畫設標線型人行道,此舉讓周邊商家急得跳腳,指全面禁止停車等於是扼殺商家的生意,今(10日)藉大林鎮代表會考察機會,數10店家連署陳情,要求檢討調整,主管的縣府建設處表示,本案僅針對路口處畫設標線型人行道進行試辦及宣導,會用塗寫字的方式來呈現人行專用道,仍盼民眾改變用路習慣。
行政院推動「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宜蘭縣政府已連續3年獲中央核定26件提案,總經費超過3.8億元,目前已有6案完工、15案設計中,7月底再獲核定5案,由縣府交通處辦理墊付作業,其中4案為校園周邊暨行車安全道路改善,另1案將與警政單位合作開發「易肇事路口分析資料庫」,作為降低事故發生的重要依據。
行政院推動「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宜蘭縣政府已連續3年獲中央核定26件提案,總經費超過3.8億元,目前已有6案完工、15案設計中。今年7月底再獲核定5案,由交通處辦理墊付作業,其中4案為校園周邊暨行車安全道路改善,另1案將與警政單位合作,開發「易肇事路口分析資料庫」,作為降低事故發生的重要依據。
政府多管齊下大力改善道安,仍接連發生多起行人死傷交通事故,牽動交通部滾動檢討相關法規。審計部分析去年度成效後直指,行人交通安全提升措施執行成效與目標有落差,且有8縣市交通事故死傷狀況仍嚴峻,兒童死傷數也居高不下,交通部應偕同地方政府研謀有效對策,維護人民通行權益與安全。
高齡駕駛事故頻傳,學者分析警政署2011至2023年共42.6萬筆汽車事故,發現75歲以上高齡駕駛造成行人死亡的風險是年輕族群的2.44倍,數據更顯示2017年實施高齡換照制度以來,75歲以上駕駛事故量並無顯著下降。交通部公路局表示,正研擬考照、回訓及換照等精進方案。據交通部長陳世凱日前宣布,最慢8月底前將公布方案內容。
交通部於2024年公告實施「行人優先區」,位於北市信義區的嘉興里175巷9弄去年10月成為全台第一處上路區域,透過瀝青彩色鋪面及瀝青減速丘,有效降低車速。嘉興里長鄭智耀表示,車速確實下降,也讓巷弄汽機車停車數量減少,近期陸續完成不同顏色的瀝青鋪面,讓駕駛明顯辨別區域。北市交通局表示,未來優先區將持續延伸,並透過試辦讓更多里長願意加入。
新北三峽19日重大交通事故發生於學區釀3死12傷,現行各縣市針對學區速限規定不一,有速限20、30公里,有民眾更發現有學區速限50公里,大酸是「Kill Zone」。交通部長陳世凱表示,縣市政府依周邊道路不同會訂有不同速限,後續將與地方政府協調。
台北市去年為交通安全年,打造首個交通友善區、拆除和平新生天橋等,交通局整合交通部、內政部相關法規,並整合相關交通改善措施經驗,23日發布首版《台北市道路設計手冊》,也是全國首部由城市自訂的道路設計手冊,盼能作為未來與民眾溝通的橋樑,降低溝通成本,與各界建立共識。
立法院22日三讀通過《財劃法》修正案,內政部國土管理署今天表示,過去中央衡量各縣市財政狀況,透過統籌經費及計畫型補助款,協助地方推動租金補貼,社會住宅包租代管,及提升行人安全計畫等政策,修正後勢必會影響既有計畫推動,內政部將重新研擬新方案,也呼籲地方政府勇於肩負責任編列經費因應。
台北市今年在大安區大學里完成全台首個「交通友善區」,包含打造彎曲道路、縮減車道寬度等,而接下來也將繼續打造交通友善區,目前已有龍泉里完成以外,也已分別在嘉興里和民權國小周遭打造行人優先區和通學區,提升行人安全。
高雄上月26日發生有8旬婦人為閃人行道工程,卻遭砂石車輾斃意外,引發對工程交維計畫的批評,今天又遭網友發現路上有大型吊車施工,現場疑似未見行人引導措施,讓路權團體、民代批評,工程權管單位複雜,讓交維計畫失靈。
賴清德總統於國慶演說時向國人承諾政府會打造「以人為本」的交通環境。對此,內政部提出,截至今年9月30日止,屬內政部權責的危險路口,已有50%完成改善;此外,今年1至8月當場或24小時內死亡的交通事故共1095件,與去年同期相較降低減少63件(-5.44%)。
內政部務會報今日由國土管理署報告「中央補助地方改善危險路口辦理情形」,常務次長吳堂安表示,內政部在去年與交通部補助地方政府,針對799處行人易肇事的危險路口進行改善,也在8、9月召開4次進度檢討會議,督導地方儘速發包動工,會與交通部共同協力,在本月底完成400處路口改善目標。
交通部今在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報告「行人交通安全改善成效暨道路見警率對於道安事故防範效益與警力配置」,交通部表示,今年底前將完成道路交通標誌標線參考指引,改善各地不一致情況,另針對客運業者,若未停讓行人或致人死傷者,將持續實施處罰扣減營運虧損補助款,公路客運安全考核部分,將與勞動部協商提高稽查家數。
交通部預告修正「道路交通安全規則」,增訂汽車及慢車行駛於行人優先區應遵守之行駛規定,若危及或阻礙行人通行,最重可罰3萬6000元,10月1日起實施。
高雄市交通局於2019年在河堤社區推動全高雄第一座交通寧靜示範區,於社區內透過道路規畫有效降低車速,成行人步行天堂受到盛讚,但近來卻被民眾發現從社區穿越河堤公園的行人穿越道設計並不友善,路權團體建議改善,交通局承諾會妥善評估。
台中市大里區國光路二段人行道建設逾20年,路面遭樹木竄根致凹凸不平、破損,立委何欣純29日邀集相關單位會勘人行道改善工程,投入總經費3275萬元改善總長合計近3公里,爭取8月中旬核定;公路局表示,盼地方盡速將會勘討論涉及路口和人行的部分納入調整,將會全力支持。
立法院本會期16日結束,賴清德總統17日在社群平台發文,強調接下來行政團隊將持續發動「拚經濟、增福利、守健康」三引擎,也會務實推動改革。不過,賴在文中只感謝及肯定民進黨立法院團,遭在野黨狠酸「格局從來不是賴的強項」、「確實是把格局做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