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贊文的搜尋結果,共12筆
為因應超高齡社會挑戰,強化老人與特殊族群的營養健康支持策略,「2025全人照護健康促進於生理功能營養調理暨長者健康整合式功能評估ICOPE學術研討會」於114年7月27日上午假中山醫學大學舉行,由臺灣輔助醫學醫學會與中山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共同主辦,並串聯多個醫學學會跨界合作,積極推動全人照護與老人營養調理的臨床應用。
念茲在茲。那是在越過青壯年,走到中年過渡期的我,有太多複雜的感觸和嘆息,當我思索若能對中年「過渡期」多點認識,在精神靈性上,生命會自我呈現嶄新的視野。我赴台北土城慈法禪寺拜謁心儀久仰的淨耀法師請益。從進門的緊張到走時的不捨,我驚訝於自己心念的變化,更欽佩法師的睿智與慈悲。爾後,在法師循循善誘,更得到援助和指導,我別離脫序歲月,成功跨越中年「過渡期」,投入另一半最豐盛的生命。
47歲許姓體育老師教學之餘也會教師組隊和校隊「尬一下」,但近3年卻發現右髖關節愈來愈痛,日日吞止痛藥,回想以前在籃球隊中大殺四方,現在反而被笑「說的一口好球」,心情更憂鬱。經微創正前開人工髖關節手術,加上2個月的肌力訓練,如今又能回到籃球場上奔馳。
38歲陳姓工程師國小曾從腳踏車摔落致右側髖關節疼痛,父母帶去國術館處理,2個月後恢復,但從此走路都會跛腳,面對公眾場合總覺得不自在。過去幾度考慮開刀,又害怕不如預期打退堂鼓,近日爭取到赴美進修機會,陳男選擇進行微創正前開人工髖關節手術,順利圓夢。
台東縣鹿野鄉青少年文化成長營捕魚祭今(2)日開訓,今年首度結合水利署第八分署,導入溪流保育概念,向下傳承阿美族漁獵文化與技藝之時,也帶領部落青少年女識魚、護魚,公私協力守護卑南溪生態。
40歲張先生日前與好友揪團到綠島潛水,因行程匆忙,潛水上浮速度太快,上岸不久開始倦怠、頭痛、關節痛及皮膚紅疹發癢,以為是趕行程太過勞累所致,回到台中後趕緊就診,才檢查出得了「潛水夫病」,安排高壓氧治療後大幅改善,恢復正常生活。
89歲莊老太太身體硬朗,常四處旅遊,不料日前在家打掃彎腰撿拾書本,突然聽到「啪」一聲伴隨劇痛,休息3周後無改善,連坐起身都痛不欲生。就醫發現第1節腰椎「骨質疏鬆性壓迫性骨折」,幸採微創低溫骨水泥灌注椎體成型手術大幅改善,又能和老伴一起四處旅遊。
58歲陳先生熱愛登山和攀岩,1年前不慎失足致右膝的前後十字韌帶及內側側韌帶斷裂,雖採韌帶重建手術仍疼痛,近半年膝蓋變形、長短腳,吃了止痛藥仍舉步維艱。採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1個月,陳先生開始游泳復健,不僅圓了陪女兒走紅毯的心願,也順利恢復登山活動。
台中47歲陳小姐熱衷瑜伽和運動,某天舉啞鈴時突感覺右臂劇痛,還腫得像大力水手卜派的二頭肌,一開始冰敷、吃止痛藥都未好轉,之後到台中仁愛醫院檢查發現是二頭肌斷裂,經接受肌腱縫合固定手術,休息3周後又重回健身房;醫師提醒,預防運動傷害要養成運動前暖身,運動後伸展放鬆的習慣,若發生肌肉腫脹疼痛,應及早就醫。
70歲羅先生糖尿病控制不佳,日前右腳底出現潰瘍傷口,更嚴重到化膿,擔心惡化截肢轉診到大里仁愛醫院。檢查發現糖尿病足潰瘍已造成骨髓炎,經手術清創與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傷口癒合慢,再透過1天1次高壓氧治療,終獲改善且傷口不斷縮小癒合,回到正常生活。
34歲黃姓婦人去年喜迎第1胎寶寶,懷孕6個月時左邊髖關節出現疼痛,原以為是體重變重所致,卻演變成長短腳一跛一跛,甚至只能坐躺。黃婦不敢照X光檢查也不敢吃止痛藥,忍痛4個月生下孩子,才發現竟罹全球僅約百例的「懷孕期間髖關節壞死」,幸經微創髖關節置換,重享照顧新生兒的喜悅。
17歲小蘭是直排輪的好手,每周末都會跟好友相約溜直排輪,一次與朋友相撞跌倒後,左腳膝蓋劇烈疼痛,就醫檢查發現是左腳膝關節的前十字韌帶在脛骨處產生撕脫性骨折,經微創關節鏡骨折復位固定及韌帶修補手術,目前恢復正常生活,又能在溜冰場上看到小蘭矯健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