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農作物減產的搜尋結果,共08筆
酸辣爽口的韓式泡菜是不少台灣人鍾愛的美食之一,不過近日卻傳出泡菜在氣候變遷的浪潮下大受影響,最嚴重恐直接消失。
近期有民間團體關氣候通膨,還有不動產業者宣稱碳費徵收,將影響房價5%至10%。對此,環境部14日強調,氣候通膨議題應以科學證據進行評估及討論,且碳費徵收,對房價影響僅1%,甚至更小,呼籲也者不應藉由碳費議題哄抬房價。
科法斯最新發布「聖嬰及反聖嬰氣候變遷」對各產業影響報告書,科法斯表示,預計今年下半年反聖嬰現象將至,雖然強度和後果仍不確定,極端天氣可能加劇,對農業、美國石油產量帶來嚴重影響。
科法斯發布「聖嬰及反聖嬰氣候變遷」對各產業影響報告書。科法斯表示,預計2024年下半年反聖嬰現象將至,雖然強度和後果仍不確定,極端天氣可能加劇,對全球農業、美國石油產量帶來嚴重影響。
綜觀近一周芝加哥(CBOT)穀物期貨走勢呈疲,其中小麥期貨上漲,在觸及10個月高點,隨後回吐漲幅,但受俄羅斯收成預期下調的支撐,大豆及玉米期貨下跌,受累於美國播種速度加快,引發技術性賣盤湧現。
澎湃新聞17日報導。上海崇明島廣袤溼地經過十多年生態島建設已成「鳥類的天堂」,每年有大批候鳥越冬。但當地農民發愁——成群結隊候鳥將崇明農田、果林、魚(蟹、蝦、鱉)塘當成「天然食堂」,稻米、水果、蔬菜、水產等持續減產,直接經濟損失達1900萬元(人民幣,下同,約合新台幣8360萬元)。現有應對措施收效甚微,人鳥矛盾難解。只能寄望於將於6月1日起施行、中國大陸首部專門針對生態保護補償的《生態保護補償條例》,生態保護補償可採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購買生態產品和服務等多種補償。
回顧即將結束的這一年,很多人一定忘不了整個北半球都籠罩在高溫炎熱的夏季,當時還曾創下全球均溫17.2℃的新高。近來世界氣象組織更宣布,2023年不僅是史上最熱的一年,更要比工業化前水準高出1.4℃,距離2015年《巴黎協定》提出的2℃似乎已迫在眉睫。今年全球各地暴雨、洪水、乾旱等天災不斷,造成的生命財產與經濟損失更是不計其數,也使得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成為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