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長期發炎的搜尋結果,共49筆
在高齡化與癌症並行的時代,「免疫力」是維持健康與長壽的關鍵。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謝佳訓醫師於「預防醫學 銀髮樂齡照護講座」中,以故事方式解說艱澀醫學概念,指出免疫系統每日運作不息,負責抵禦外來病原、清除異常細胞,是人體最重要的防護網,若失衡、老化或長期發炎,將使身體無法辨識癌細胞,增加腫瘤風險。
衛生福利部常務次長莊人祥,日前於臉書證實於去年初罹患胃癌,目前身體恢復狀況良好,相關貼文引發外界關心。根據113年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統計資料指出,每年超過2,000多人死於胃癌。醫師就提醒民眾應「定期檢查」、「早期發現 早期治療」以及「落實健康生活型態」以及才能有效降低胃癌威脅。
59歲歌后坣娜10月16日癌逝,生前飽受紅斑性狼瘡所苦的她,傳3年前確診胰臟癌,醫師張家銘指出紅斑性狼瘡其實與胰臟癌有關係,患者整體癌症風險比一般人高出62%,胰臟癌風險更大增1.4倍,但胰臟癌是一種沉默的癌症,通常發現時已中晚期,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吃對食物、作息規律、情緒管理、做風險篩查,都能讓罹癌風險降低,而這對非紅斑性狼瘡患者的人,同樣適用。
根據統計,慢性肺阻塞長期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7名,每年將近5000人因而死亡。除了使用西藥支氣管擴張劑、類固醇、去痰藥之外,其實中醫也有很多藥材可幫助改善病情。天寶中醫診所院長陳霖光醫師近日診治數名慢性肺阻塞患者,結果顯示多種中藥對緩解病情有很大幫助,包括栝蔞、杏仁、貝母、款冬花、桔梗、五味子、黨參、熟地黃等等。其中病患黃先生原本連爬上2樓都會喘,中藥治療後不但咳嗽痰喘改善許多,甚至還可騎腳踏車去運動,可說療效明顯。
台北醫學大學研究發現,在極端氣候影響下,過高、過低氣溫會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發病及死亡風險,尤其極端高溫環境下,女性患者更成了高風險群。
隨著年齡增長,你是否偶爾早上醒來會頭暈、下午注意力不集中、記性變差、晚上淺眠容易醒?對此,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這可能不是單純變老,而是血管退化的警訊,應及早啟動「預防模式」,從飲食、睡眠與運動等6方向來改善,若置之不理,會增加未來腦中風或失智的危機。
「面對每個病人,都像第一次上場」。國泰醫院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羅陽,專長照顧乾癬、異位性皮膚炎以及圓禿3大免疫皮膚疾病患者,每周幾乎6天都在醫院,平時除了看診、手術、醫學美容治療,也兼顧院內研究與學校教學,在臨床、研究及教學領域都拿出最佳表現,帶給病人最好的幫助。
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雖壽命延長,但「帶病延年」現象日益普遍。美聯健康聯合診所院長李相台表示,不少長輩60歲後罹患慢性病,形同「活到90歲卻病30年」,呼籲子女主動陪伴父母健檢早篩,從家族遺傳弱點找出隱疾,「3代同堂」掌握治療黃金期。
藝人沈玉琳罹患血癌,引發關注。營養師王證瑋表示,現代人壓力大、熬夜,身體處於長期發炎狀態,若能攝取正確營養,例如葉酸、維生素B12、維生素C、硒與鋅、麩醯胺酸、褐藻醣膠,有如幫造血系統穿上防護衣,尤其推薦多吃富含葉酸的深綠色蔬菜、酪梨,這是造血系統的核心營養。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的夫人吳錦麗女士,因罹患胰臟癌,於7月12日辭世,享耆壽90歲。胃腸肝膽科醫師王文倫表示,腹痛、腹瀉、黃疸、體重減輕,是胰臟癌最可能出現的症狀,若有上述不適,做腸鏡、胃鏡未發現異樣,要留心可能是胰臟長腫瘤,此外,中年後才確診或突然惡化的糖尿病,也可能是胰臟癌的警訊。
就算血糖正常,也別掉以輕心,胰島素阻抗本身就會致癌。醫師李思賢指出,即使體重與血糖在正常範圍的泡芙人,血液中胰島素濃度過高仍與癌症風險升高有關,患有胰島素阻抗或相關代謝問題的人,罹患乳癌、大腸直腸癌、胰臟癌、肝癌和攝護腺癌的風險會增高,日常應培養良好飲食和生活習慣,才能有效預防胰島素阻抗和相關癌症。
血糖控制好,不只能預防糖尿病,還有助於減重與代謝健康。醫師魏士航指出,餐後若能搭配3個簡單動作,就能有效避免血糖飆升,包括散步、騎腳踏車、做家務,這些動作不僅簡單,還容易執行。此外,醫師鄭泓志也指出,晚飯後散步或做點簡單家務,能減少胃癌發生機率。
總是頭暈、脹氣嗎?醫師指出,這些查不出病因的慢性不適,可能是身體對日常食物「過敏」,引發體內長期發炎反應,甚至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透過「IgG4慢性過敏原檢測」,有機會改善疲倦、頭痛、腸胃道、皮膚等問題。
很多人都有眼睛乾澀的困擾。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最新研究發現,眼睛乾只是冰山一角,背後代表的是身體慢性發炎,長期發炎會讓眼睛淚膜變得不穩定,角膜細胞處在高張環境,容易乾澀刺痛,要改善建議可吃莓果等抗發炎食物,且每天都要睡滿7個小時等改變生活方式做起。
有些糖尿病患歷經吃藥、節食、運動,瘦下來了,糖化血色素也正常,但心血管問題依舊存在。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糖尿病不只是血糖的問題,還會讓免疫細胞記住發炎這件事,血管長期發炎,慢性病自然好不了,建議平日多吃抗發炎的食物,例如莓果、橄欖油、深綠葉菜、堅果、豆類,可幫助免疫細胞不過度反應,才是真正健康的開始。
晚餐吃太晚、飯後立刻躺平,小心胃癌悄悄上門。腸胃科醫師鄭泓志分享一項研究,晚餐吃得晚又沒有散步習慣,比起早進食又有散步的人,得到胃癌的機率高出7.4倍,特別是55歲以上族群最要小心,建議睡前3小時不要進食、飯後至少散步10分鐘,減少胃癌發生機率。
別以為「肝包油」只是不美觀,小心脂肪肝會引起肝臟長期發炎,演變成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國人幾乎每兩人就有一人有脂肪肝,若合併糖尿病、高血脂等問題,演變到肝硬化及肝癌的病程還會加快。專家提醒民眾,平時配合飲食控制與規律運動,必要時使用治療脂肪肝藥物,遠離代謝性脂肪肝病不是夢。
一名35歲男性主管,因擔任業務,高壓工作下,長期飲食失衡,習慣以高糖手搖飲代替正餐,熬夜都靠油炸食物紓壓,沒想到因此經常感冒、胃食道逆流,甚至反覆嘴破長皰疹,出現「免疫老化」。醫師指出,甜食、炸物除令人發胖,還會讓身體慢性發炎,導致各種慢性疾病上身,建議民眾調整生活型態、補充適當營養素,維持免疫平衡。
身體一直出現各種大小毛病?當心你正在慢性發炎。長期慢性發炎會造成身體裡的細胞老化突變,最嚴重還可能變成腫瘤。營養醫學專家劉博仁除了舉例各種身體發炎可能造成的疾病外,也對飲食給出建議,炒菜時可以放點薑黃粉,有助抗發炎。
台灣有洗腎王國之稱,平均每7名成人就有一人罹患腎臟病,除了容易有三高,更要小心「皮蛇」帶狀疱疹。醫師指出,腎友因長期處於慢性發炎,免疫力低,罹患帶狀疱疹的風險比無腎臟病者高出1.4倍,更可能因此影響腎功能並引發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