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黃昆輝的搜尋結果,共21筆
高齡93歲的前營建署署長黃南淵於11月5日舉辦第一場新書發表會,名為《建築美學的築夢者》,現場交流熱絡,這場盛會最特別的是彷如一場營建業老友的聚會,黃南淵署長的老友夥伴齊聚一堂格外溫馨。為他新書寫序的黃昆輝部長、將捷集團的林長勳總裁、建築美學經濟協會的理事長劉培森及前行政院秘書長劉玉山和建築研究所所長王榮進都一一為新書獻上感言。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於今(1)日公布「教師AI素養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多數教師自認具備AI基礎與倫理素養,但在教學實踐與專業發展兩項表現不佳,顯示知與行之間仍存在落差,且值得關注的是,國中教師的AI素養普遍低於國小與高中教師,在多項教學應用上自評不具備者超過半數。
1999年7月9日,李登輝總統接受《德國之聲》專訪,首次公開拋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論述,引發兩岸關係與國際局勢的劇烈震盪。當時,我擔任國大代表,成為第一線面對這場政治風暴的要角。也正是在那場驚心動魄的歷史關鍵時刻,我選擇了反對「兩國論入憲」,守住了台灣的和平與穩定。
1999年7月9日,李登輝總統接受《德國之聲》專訪,首次公開拋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論述,引發兩岸關係與國際局勢的劇烈震盪。當時,我擔任國大代表,成為第一線面對這場政治風暴的要角。也正是在那場驚心動魄的歷史關鍵時刻,我選擇了反對「兩國論入憲」,守住了台灣的和平與穩定。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10)日召開記者會,公布「健康台灣青年」民意調查結果。調查顯示,僅49.6%的青年在遇到困難時願意尋求協助,有知心好友的比例也僅為54.9%,顯示許多青年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
20多年來台灣高教政策以競爭性計畫為主軸,著重補助少數頂尖大學,導致高教發展前景不明。多名學者專家今(26)日出席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主辦的「我國高教的整體卓越如何推進」焦點座談,不僅呼籲政府降低競爭型補助計畫與減少干預,更指出國立大學發展半導體學院是資源浪費,同時反對壓抑私校學費且給予補貼的作法,不利其長遠發展。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於今(21)日舉辦記者會公布「國人的生活素養」民意調查結果,超過7成國人認為詐騙集團猖狂氾濫、6成以上公眾人物貪贓枉法,造成世人對台灣人生活素養產生不良觀感。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於今(7)日舉辦年度「寶佳教育大愛獎」頒獎典禮,全國共有12名教師獲獎。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表示,老師們長期默默奉獻愛心,不僅教導孩子奮發向上、改過遷善,還要協助家庭共同合作與協力,並輔導行為偏差子女,大愛老師們做到以生命感動生命的教育志業,懷有高度教育熱誠,值得社會大眾向大愛老師們表達敬意與感謝。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於今(16)日舉行「因材施教,成就每個孩子」研討會,邀請來自美國、德國與新加坡等國家地區學者討論教育議題。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前首席副校長黃茂樹認為,即便在美國,華人家長也非常在意孩子的成績表現,並花大把時間與金錢在補習,父母應轉念思考,自幼栽培特長,如要全面即早發覺孩童的專長,最好的作法是幼兒園納入義務教育,有於擁有更完整的學習歷程。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於今(2)日舉辦「因材施教不再是夢想」焦點座談。台中教育大學校長郭伯臣以曾任教育部資科司司長為經驗分享,開發「因材網」中小學扶助學習平台、推動「數位輔助教學」的經驗心得指出,過去因材施教的理想礙於教師人力的限制,無法普及於每一位學生,但由於數位科技與AI的發展,讓因材施教的規模化,已能逐步實現。
2024「教育的韌性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日前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召開,由於全球都面對著環境多變的嚴峻挑戰,今年主題特別鎖定在韌性與教育的主題進行探討,會中發表許多實徵研究與經驗觀察的論文,提出如何建立與培養韌性特質的方法或策略,激盪對未來臺灣教育發展的各種想像和行動。
青少年能否戀愛,各界常討論,教團為此進行民調並發現,近7成民眾不同意學校禁止高中以下學生談戀愛,但多數民眾對青少年面臨人際挫折的情緒管理能力沒信心,也擔心網路交友會產生感情問題,認為將情感教育列入必修課程,是學校從事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
青少年是否可以談戀愛,各界常有討論,教團為此進行民調並發現,近7成民眾不同意學校禁止高中以下學生談戀愛,但多數民眾對青少年面臨人際挫折的情緒管理能力沒信心,也擔心網路交友會產生感情問題,認為將情感教育列入必修課程,是學校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
台灣施行教育改革多年爭議不斷,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針對此議題進行民調,超過6成的民眾認為,大學增設過多,導致教育品質平庸化,逾5成國人不滿教改成效。論及當前情況,則是8成8受訪人贊同新政府召開教育國是會議,商討教育政策;且5歲幼兒納入義務教育的支持度則為67.6%。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於22日發布「台灣教育改革30年」民意調查結果,數據顯示,8成8的民眾贊成新政府應召開教育國是會議,商討未來教育政策;至於教改成果,則是有5成4的國人不滿意成效 ,且更有6成1的受訪民眾不同意學生在教改後,能夠具有比較強的適應力和競爭力。對於5歲幼兒納入義務教育的支持度則為67.6%。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廣母語,但似乎成效不彰。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於30日於民調指出,近7成民眾認為台灣各族群母語正逐漸消失,且民眾經常使用台灣母語的比例,也隨著年齡層降低而遞減,而近7成國人有感孩子不會說台灣母語,在於家人也不說。
義務役恢復1年,教育部偕同國防部推出就學服役3+1方案,部分大學放寬學分修課條件,未料引起學子反彈,認為政府與學校的作法均恐遭濫用。教育團體對此議題進行調查,有51.9%民眾贊成、40.4%民眾反對,值得關注的是18到22歲年齡層贊成比率最低,僅40.8%。
義務役恢復1年,教育部偕同國防部推出就學服役3+1方案,部分大學放寬學分修課條件,引起學子反彈。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對此議題進行調查,有51.9%民眾贊成、40.4%民眾反對,值得關注的是18到22歲年齡層贊成比率最低,僅40.8%。
北一女中國文老師區桂芝痛批108課綱是無恥課綱,9日遭指疑似前往香港參加「台陸港澳中華傳統文化研修班」。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對於公務人員前往中國大陸都有相關規範,相關部分會進行進一步了解,將看實際情形再來研處。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25)日舉辦「2023寶佳教育大愛獎贈獎典禮」,表揚長期在特殊教育、輔導領域以及協助弱勢學生的教師,今年共有12人獲獎。其中一名獲獎人為桃園市建國國中特教班老師徐智杰,他一眼看不到,一眼視力只有0.1,身為視障者,仍不放棄投入教育責任,身為特教老師至今已28年,堅持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被放生」,獲頒「寶佳教育大愛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