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结果

以下是含有糖尿病友的搜寻结果,共66

  • 糖尿病患脚伤难癒恐截肢 研究揭「常见疗法」修补效果佳

    糖尿病患脚伤难癒恐截肢 研究揭「常见疗法」修补效果佳

    糖尿病是全球与台湾常见疾病之一,不少患者苦于足部伤口难以癒合的问题,这有可能落得必须截肢的处境。西班牙研究团队发现,高能量的声波治疗能够刺激糖友足部溃疡伤口癒合,对于标准疗法未能见效的患者而言尤其有效。

  • 不只豆浆和鸡蛋!糖友嘴馋不怕血糖飙 营养师钦点「小豆干」

    不只豆浆和鸡蛋!糖友嘴馋不怕血糖飙 营养师钦点「小豆干」

    糖尿病友嘴馋时,往往怕乱吃东西后血糖飙升。营养师黄雅钰建议,糖尿病友可选择低升糖指数的无糖豆浆、水煮蛋或茶叶蛋等食物,其中一份市售原味的小包装真空豆干,更是相对健康的零嘴选项。

  • 3种鱼让血糖不暴衝  营养师:一周至少吃2次

    3种鱼让血糖不暴衝 营养师:一周至少吃2次

    全台有200多万名糖尿病病友。营养师李婉萍表示,想要稳定血糖,除了控制食物总量外,也要挑对食物,像是鱼、鹰嘴豆、南瓜与柑橘类水果,都是经研究证实有助于控制血糖的食物,尤其是鲑鱼、鲭鱼与平价的秋刀鱼,能延缓餐后血糖上升的速度,建议一周至少吃两次。

  • 骨松药放宽给付 治疗免等骨折后

     超高龄社会将来临,不少长者有骨质疏松症,可能造成多部位骨折,并以髋部骨折发生率50%最高,导致长期卧床、失能,一年内死亡率更高达2成。健保署今年放宽骨松药物给付,首度纳入未发生骨折的高风险族群,并扩大手腕、上臂骨折给付,有助提早预防骨松性骨折。

  • 吃了立马血糖飙 专家示警勿点3款麵:正港碳水炸弹

    吃了立马血糖飙 专家示警勿点3款麵:正港碳水炸弹

    糖尿病人在外食时,常会觉得很困扰,尤其是到常见的中式麵店,担心一旦点错餐错,血糖直接失控。对此,营养师李婉萍建议糖尿病友可优先选汤麵,油比较少、份量好控制,至于乾麵、麻酱麵、羹麵,都属于「碳水炸弹」,吃了血糖立刻飙高,是绝对不能踩的地雷麵。

  • 两高一低吃水果 降糖尿病风险

    两高一低吃水果 降糖尿病风险

     全台逾8成民眾每日水果摄取量不足,医师指出,许多民眾「怕甜」影响血糖而不吃水果,导致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摄取不足,反而增加糖尿病风险。每天摄取200克水果,能降低36%糖尿病风险,建议选择如奇异果、番茄等「高营养密度、高膳食纤维、低GI」水果。

  • 吃水果能防糖尿病!专家曝「2高1低」原则 罹病风险降36%

    吃水果能防糖尿病!专家曝「2高1低」原则 罹病风险降36%

    吃水果也能预防糖尿病!民眾常「怕甜」影响血糖控制而不吃水果,全台逾8成民眾每日水果摄取量不足,恐增加糖尿病风险,专家指出,甜度不等于升糖指数,每天摄取200克(2份)水果,反而能降低36%糖尿病发生风险,建议选择奇异果等「高营养密度、高膳食纤维、低GI」水果。

  • 每天血糖多稳1小时 医激推新饮食法 最快3周见效

    每天血糖多稳1小时 医激推新饮食法 最快3周见效

    吃对食物,血糖能变得更稳定。减重医师蔡明劼分享研究指出,从降血压的「得舒饮食」所调整的「得舒4D饮食」,是一种特别为糖尿病患设计的饮食型态,其秘诀就在于高钾、高纤、中碳水、低升糖指数,和美式饮食比起来,血糖在理想范围的时间,每天多1小时以上,效果最快在第3周就出现。

  • 糖尿病患吃饭加3宝 研究:每天血糖多稳1.2小时

    糖尿病患吃饭加3宝 研究:每天血糖多稳1.2小时

    糖尿病友若血糖控制不佳、忽高忽低,除了容易疲累,也会伤害眼睛、肾臟与心血管。基因医师张家铭表示,最新研究发现,第二型糖尿病患连续4周,进行DASH4D饮食,也就是增加高膳食纤维、高钾、不饱和脂肪食物比重,每天能多出1.2小时血糖维持理想范围内,餐桌多了这三宝,稳糖又护心肾。

  • 追踪5万名糖尿病友 每周逾15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 降死亡风险

    追踪5万名糖尿病友 每周逾15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 降死亡风险

    现代人工作忙碌,有时很难抽出时间运动。一项追踪5万多位糖尿病患,长达9.5年的研究发现,不论是天天运动,还是集中在周末一次爆发式完成运动量,只要达到每周150分钟以上的中高强度运动,都能降低死亡风险;而周末战士的死亡风险,甚至低于规律运动者。

  • 逆转糖尿病前期 名医自救靠2招:让糖水流进对的地方

    逆转糖尿病前期 名医自救靠2招:让糖水流进对的地方

    全台有200多万名糖尿病友。减重医师萧捷健表示,自己不胖、不常喝含糖饮料,却也曾空腹血糖达107 mg/dL,踏入糖尿病前期门槛,后来是靠着碳水循环饮食法,没有戒掉淀粉,并在低碳日选择豆类、绿豆冬粉、牛蒡与莲藕这4种升糖指数低的优质淀粉,让糖水流进对的地方,成功逆转糖尿病前期。

  • 打胰岛素肚子长出2条惊悚物 医揭注射3关键:做错血糖控制差

    打胰岛素肚子长出2条惊悚物 医揭注射3关键:做错血糖控制差

    有些糖尿病友得施打胰岛素控制病情,家医科医师陈欣湄表示,近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一个案例,一名施打胰岛素患者,因密集注射在同一部位,腹部长出两个长条状肿块,且因胰岛素不能分散到全身,血糖控制差,提醒施打胰岛素要轮替注射部位、定期检查注射处与避免在硬块处持续注射。

  • 接见生技医疗品质  赖清德:盼打造生医产业更上层楼

    接见生技医疗品质 赖清德:盼打造生医产业更上层楼

    总统赖清德今(12)日上午接见第27届「国家生技医疗品质奖」获奖医护机构暨生医产业代表,肯定并感谢所有得奖团队对生医科技发展的贡献。他表示,只要政府与民间持续通力合作,不仅能提升人民健康,也将带领台湾走在医疗创新的最前端,让台湾医疗服务与生医产业更上一层楼,打造一个健康、永续、有韧性的台湾。

  • 研究揭做1事 86%糖尿病能逆转:掌握黄金期

    研究揭做1事 86%糖尿病能逆转:掌握黄金期

    全台有200多万名糖尿病友,不少病友认为糖尿病就是得终生用药或施打胰岛素。对此,减重医师萧捷健表示,糖尿病不能治癒的观念,可能要更新了,最新研究显示,发病4年内的糖尿病患,若减重超过15公斤,86%能逆转糖尿病,重点不是完全不吃碳水,而是聪明控糖、配合运动,提高胰岛素敏感度。

  • 糖尿病年轻化 新型肠泌素救治

    糖尿病年轻化 新型肠泌素救治

     我国糖尿病人数超过250万人,2030年恐直逼300万人。医师指出,糖尿病出现年轻化趋势,且与「肥胖」息息相关,年轻糖尿病友长期暴露在高血糖下,造成的共病与死亡风险大增,近年「新型肠泌素」成为治疗新趋势,能同时控制血糖及体重。

  • 橘子1吃法通血管又促排便 专家:整颗都是宝

    橘子1吃法通血管又促排便 专家:整颗都是宝

    橘子是年节必备的水果之一,有「大吉大利」的好兆头。对此,营养师夏子雯指出,吃橘子时,别把果肉上的白色细丝剥掉,其含膳食纤维及类黄酮素,具促进排便及保持血管畅通的好处。此外,整颗橘子也都含有很丰富的营养,能对人体带来诸多好处。

  • 不只低温!手脚冰冷10原因 专家:恐糖尿病警讯

    不只低温!手脚冰冷10原因 专家:恐糖尿病警讯

    冬天容易感到手脚冰冷,当心与寒流低温无关。对此,营养师高敏敏列出手脚冰冷10原因,除了天气因素外,还包括缺铁性贫血、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甲状腺低下等。其中她提到,高血糖会导致四肢末端的血管壁阻塞,使无法正常得到血氧供应,手脚就会时常冰冷。

  • 《减醣家常菜》 台菜教母授心法

    《减醣家常菜》 台菜教母授心法

     淀粉常被养生的人视为拒绝往来物,糖尿病友更得对醣类食物斤斤计较。看见身边的人失去餐桌上的喜悦,料理者的苦心被抹煞,台菜教母黄婉玲新书《减醣家常菜》传授心法,只要放大食材的原味,不需太多调味料,食物就能有滋有味,书中56道菜是三高病友、挑食者、牙口食欲不好长辈都能安心享用的健康家常菜。

  • 肺炎链球菌感染创5年新高!医曝3高风险族群 年轻人也易中招

    肺炎链球菌感染创5年新高!医曝3高风险族群 年轻人也易中招

    随秋冬来临,流感与肺炎发生率提高,若合併细菌感染,死亡风险将增加近3.4倍,其中「肺炎链球菌」便是最主要的致病菌。疾管署统计,今年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症确诊病例近200例,创5年同期新高,65岁以下民眾感染个案超过6成。医师提醒,除了65岁以上长者及5岁以下儿童,19到64岁高风险族群,尤其是糖尿病、呼吸道感染、肾病患者,应自费施打肺链疫苗,降低重症及死亡风险。

  • 燕麦奶≠奶 专家:血糖飙还缺蛋白质

    燕麦奶≠奶 专家:血糖飙还缺蛋白质

    燕麦奶是现在流行的牛奶替代品。不过,营养师李婉萍提醒,燕麦奶根本不是奶、是淀粉,喝多了会饿更快、吃更多,易血糖飙与体重上升,建议若真想喝燕麦奶,要与其他淀粉类食物替换,且一併补充蛋白质与高钙食物,以免血糖衝高,且营养不均。医师苍蓝鸽则直言要喝燕麦奶,不如喝无糖豆浆。

回到页首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