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
唐朝的规矩很多,皇宫内苑尤其多。要是写一本唐朝的规矩宝典,三百页可能还写不完;就算写下来,你也背不起来。
特别是称呼,要是搞错了,轻则闹个大笑话,让对方没面子;重则引起对方的报復,终结你的职业生涯。当然了,如果犯了皇帝的忌讳,就得顶个「大不敬」的罪名,杖刑一百、流放千里,甚至满门抄斩也是有可能的。
根据学者统计,唐朝皇帝的称谓有数十种,其中有褒义有贬义,还有中性的。先别觉得头大,大部分称谓都要分场合,我们聊几个最常见的吧。
首先是「圣人」。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易经.说卦》:「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所谓的圣人,就是君主、人间最高统治者的意思。有了这层含义,圣人自然成为皇帝的专利。
比如隋文帝杨坚,深受少数民族首领的尊敬,捞了个「圣人可汗」的头衔。唐太宗李世民也有个「天可汗」的称谓。两者比起来,隋文帝的规格还是更高些;至少在唐朝,皇帝们更喜欢圣人的称呼。
抛开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含义,圣人其实还有两层高端、神秘的寓意。
首先,唐朝皇室信奉道教,上古神仙修炼,要经歷贤人、圣人、至人、真人四个境界。皇帝们要比肩老子是不可能的,能达到圣人境界,也算是一种修行。
其次,孔子、孟子、庄子等人是中国民间的贤德圣人,如果称呼能和他们沾上边,皇帝们的形象就显得高大伟岸,绝世超群了。
不管任何场合,你叫皇帝「圣人」,绝对不会犯错。
在古装电视剧里,你可能经常听到「大家」这样的称呼。提醒你,这是皇帝侍从的专属称呼。
在正式场合里,如果你想拍皇帝的马屁,可以叫圣上、圣君、圣天子;如果只是一般的称呼,可以叫主上、陛下、皇帝、皇帝陛下。
至于「皇上」「万岁」或「万岁爷」这些在电视剧里出现频率最高的称呼,在唐朝都还没有。如果要叫「万岁」,得等到大朝贺、大典礼的场合,而且是所有朝臣一起高喊「万岁万岁万万岁」。当时,还没有朝臣有勇气单独称呼皇帝为「万岁」。
穿越到古代,难免碰到昏庸暴虐的皇帝,比如杀伐太多、为政暴虐、贪恋钱财、欺凌百姓,如果你词汇贫乏的话,喊他们一声「昏君」就很到位了。不过,唐朝百姓懂得的词汇比我们丰富得多。他们在编写史书、传记和小说时,会用到很多词,比如独夫、昏主、骄主、暗君、庸君、虐主、僻王、邪主。尤其是「邪主」,已经叫出了江湖魔头的味道。
皇帝也有专门的自称。如果你是皇帝,可以仿效秦始皇自称为「朕」,这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如果想復古,可以自称「寡人」。当然了,寡人的含义是寡德之人,带有自谦的味道,如果是自信心爆棚的皇帝,一般是不会这么称呼自己的。如果你想玩点新鲜的,可以自称「冲人」。
以上都是口头称呼。皇帝祭祀天地、写祝文时,经常会用到「嗣天子」「嗣天子臣」「嗣皇帝臣某」这样的称谓。不管怎么说,古代的人们认为,皇帝能够主宰人间,都是老天爷的意思。对待自己的老板,谦逊一点是应该的。
如果皇帝追封或祭祀先祖,经常会用到「朕小子」「余小子」「予小子」这样的称谓。听起来口语化,有家庭内部称谓的味道。
那么皇子、公主该怎么称呼皇帝呢,是称「父皇」吗?
不可否认,「父皇」的说法最好听,也符合用语习惯,但唐朝并没有这个称呼。有理由相信,如果唐朝百姓发明了这个词,应该会成为皇室流行用语才是。
如果你穿越成了皇子,请记住,那个年代先讲君臣,再论父子。如果不想犯错,可以跟着朝臣一起叫「陛下」「圣人」等称谓。
如果是私下或书面场合,你可以叫皇帝为「父亲」。
当然了,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乖宝宝,想撒个娇,可以效仿民间的习俗,叫「阿耶」「耶耶」「阿爹」。
*太子和诸王*
碰到了太子、皇子,你也得知道他们的称呼。
回到贞观年间,如果你碰到太子李承乾,可以称呼他为「殿下」或「太子殿下」。如果碰到魏王李泰、吴王李恪,直接叫「魏王」「吴王」即可。
你可能会好奇:能叫李泰「魏王殿下」吗?
坦白说,翻遍《旧唐书》《新唐书》,只有太子出现时,「殿下」这个词才会跟着出现。你也知道,古人说话非常讲究,既然这样写,那么「殿下」一词多半是皇太子的专利。所以还是别叫「魏王殿下」,小心被人误会。
如果是皇子们自称,「寡人」这种復古的叫法算是最普遍的。
皇室兄弟之间,称呼可能随便一点。比如,李泰可以叫李承乾为「太子」,也可以叫他「大哥」,李承乾可以叫李泰为「三弟」。
在唐朝,「郎」也是对男子的一种普遍叫法,和我们现在的名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分社会地位,不分职业,大家都可以叫。就拿魏王李泰来说,李世民和李承乾都可以叫他「三郎」,唐玄宗李隆基在皇室排行老三,他就喜欢别人叫他「三郎」。
如果是身边亲近的人,可以叫他们「郎君」。
*后宫*
在皇宫里晃悠,必定会碰到一些贵妇,比如皇后或嫔妃。
事实上,属于她们的称呼不太多。不管任何人,叫她们「皇太后」「皇后」保证没错。如果对方是嫔妃,可以称呼她们的头衔,比如贵妃、淑妃、昭仪;如果叫「姓氏+头衔」,那也是没问题的。
如果你是皇子或公主,那就效仿民间,叫皇后为「阿娘」「娘娘」「老母」「老亲」「母亲」。至于「皇后娘娘」「贵妃娘娘」之类的,在电视剧里看看就好了。在唐朝,「娘娘」代表母亲,你这样叫,是打算捡便宜、认皇后当母亲吗?那风险未免也太大了。
至于这些贵妇会如何自称呢?
电视剧里好像有很多,比如哀家、本宫、臣妾、本后、本皇后等。但遗憾地告诉你,这些大多是戏曲里的说法,有些则是电视剧的发明,以上任何一种说法,都是未被官方记载或承认的。
就拿「臣妾」来说,男为臣,女为妾,后来泛指臣服于统治者的百姓。唐朝诗人元稹写过一篇〈授裴向左散骑常侍制〉:「朕以将壮之年,臣妾天下,司其忿速,其在于持重温良之士以鑑之乎?」宋朝大诗人陆游写道:「上天佑仁圣,万邦尽臣妾。」你瞧瞧,「臣妾」不管是动词(统治天下)还是名词(被统治的臣民),都没有用来表示后妃的。
其实,皇后、嫔妃对外人通常自称为「吾」,对皇帝或长辈则自称「妾」「奴」「婢」等,视情形而定。
后宫还有宦官。如果你碰到了实权宦官或资歷较深的宦官,可尊称他一声「公公」;如果是一般的宦官,可以直呼其名,比如李狗儿、张大脚,绝对没毛病。
在皇帝面前,宦官可自称为「奴婢」「老奴」;至于「奴才」这样的称呼,是清朝才使用的。
宫里还有许多宫女,她们统称为「宫婢」「侍女」。在那个年代,宫女的社会地位很低,旁人很少会直接称呼她们。如果是主人叫她们,可以直呼其名或唤她们的小名。如果是宫女自称,则是「贱婢」「奴婢」。
(本文摘自《一日看尽长安花:大唐沉浸式生活体验》/究竟出版社)
【内容简介】
唐朝是中国歷史上最辉煌盛大的时代,国力强盛、四方来使、文化鼎盛、歌舞升平……身为唐代都城,长安不但是当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都市(没有之一),它的规画也深深影响后世的都城,甚至包括邻近的日本和新罗,怎么想都是此生必去。
但就算是一般的旅游,要是不事先做点功课、安排行程,都难免有迷路被拐的风险;穿越到唐朝这么刺激的事,古代规矩又这么多,还傻乎乎瞎闯乱晃的话,哪天脑袋搬家也只能说不意外。
本书正是你最佳的大唐旅游良伴。并非粗略介绍代表唐朝的各种文化,而是透过10大场景,深入挖掘大唐本色,带领读者体验在长安生活、求学、入仕为官的各种样貌与细节,一窥大唐盛世的真实风貌。
【作者简介】
覃宜明
湖北荆州人,中国人民大学硕士,青年歷史作家,天涯论坛高人气作者。潜心研究隋唐史多年,左手「诙谐幽默」,右手「逻辑讲史」。着有《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全六册)。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