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穿越到了唐朝,做了兵部侍郎。
有一天,你对同事说:「嗨,周末有空吗,一起去打小白球?」同事八成会翻个大白眼,奇怪地问一句:「周末是什么?」
这就是歷史代沟,因为唐朝并没有「周末」的说法。当了唐朝官员,就要入境随俗,知道他们的休假规律。
先说法定假日,顾名思义,雷打不动的假期。
节日首推元旦。元旦为什么要放假呢?因为元旦是新年的第一天,元是「开始」的意思,旦是个指事字,上面是太阳,下面是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升起,象徵着生机勃勃。古人崇拜自然的运转规律,对新年的来临尤为敬重,因此举国欢庆,以示重视。
夏朝时,农历一月(元月)一日是元旦;商朝的时候,农历十二月(腊月)一日是元旦;周朝的时候,农历十一月(冬月)一日是元旦。直到汉武帝时期,刘彻大手一挥,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后来延续至今。
唐朝规定,每逢元旦,放假七天;年前三天,年后三天。
再如冬至,国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不固定。
冬至这一天,阴气(也就是寒气)到达顶峰,阳气开始出现,象徵着万物復甦,下一个节气迴圈的开始。按老祖宗的说法,冬至是个超级吉祥日,因为在农业社会,老百姓吃饭完全看天,冬至的来临,意味着地气开始变暖,他们的生活就有了保障。想想看,老百姓的日子变好了,统治者能不开心吗?
祖先们都是质朴的,每逢美好的事物,都要隆重地庆祝一番。比如从汉朝开始,只要到了冬至日,就会举国放假,朝廷出钱出力举办隆重的「贺冬」典礼,文武百官也可以随意走动拜访,俗称「贺冬」。
在古代,冬至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元旦。
在唐朝,官方给了七天假期,节前三天,节后三天,简直太爽了。
再说说寒食和清明。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灾祸,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之推始终不离不弃,追随左右。后来,重耳绝地反击,最终成为一代明君晋文公。重耳发达后,打算重用介之推,可这位老兄不给面子,最终决定和母亲归隐绵山。说白了,介之推就是信不过重耳,害怕兔死狗烹的结局。
只能说,介之推的眼光确实精准,看穿了重耳腹黑、毒辣的人品。
为了逼迫介之推出山做官,重耳下令放了一把大火,结果将介之推烧成了灰。人死神灭,重耳又想起了介子推的忠诚,于是将他葬在绵山,修祠立庙,下令在介之推位列仙班的日子禁止烧火,只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不过,寒食节除了人文渊源,还有更深的祭祀渊源。
古时候,每逢春季到来,气候便开始变得乾燥,老百姓保存的火种很容易引发火灾,频繁爆发的春雷也容易引起森林火灾,这可是要命的事。
在单纯的世界观里,这些都是自然神灵造成的,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祭祀。于是,每逢春季,老百姓就会将上一年保留的火种全部熄灭,吃几天冷食,再重新取火,做为新一年生活的起点。
总而言之,远古时代就有了寒食的习俗,而重耳和介之推的一场恩怨,最终将这个习俗定在了寒食节,也就是清明节的前几天。
到了唐代,基本上是寒食节熄火,清明节重新开火。唐代诗人韦庄写的一首诗可以为证:「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
在唐朝,官方规定:寒食节和清明节一起放四天假。
唐朝的假日非常多,《唐六典.卷二》中对法定假日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此外,每旬(每十天)各有一天假期,每月晦日(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各有一天假期。
除此之外,还有田假十五天,休假时间是五月。这个时间是春夏之交,农庄、田里的事情很多,需要官员亲自去处理。皇帝大手一挥,去干农活吧。
还有授衣假十五天,休假时间是农历九月。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到了九月,天气逐渐寒冷,家里的妇女刚刚织完新衣服,到了衣服换季的时候。瞧瞧,老祖宗们轻飘飘地说了一句话:九月天冷,需要加衣服了。于是乎,后世的皇帝秉承老祖宗的意思,特批了十五天授衣假。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是对文化的尊重。
「陛下,我们得回家祭祀祖宗啊,有假期没?」
这个当然要有:春、夏、秋、冬各一次,每次四天。
「哎,我的父母年过七旬,好想回家看看他们啊。」
皇帝表示:你奉行孝道,这是好事啊,朕批了。
如果你的父母远在三千里之外,每三年给一次三十五天的探亲假;如果你的父母远在五百里之外,每五年给一次十五天的探亲假。
你可能会问:三千里,来回得花多少天?
皇帝当然已经帮你考虑到了,三十五天假,不包括路上耽搁的时间。如果你愿意,可以一路游山玩水,悠哉游哉地回家休个长假。是不是很爽?
你要结婚了,皇帝给你九天婚假。
你的至亲要结婚了,皇帝给你五天假期。
如果父母、亲戚去世,还可以休丧假,这里就不细说了。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官员调任是有「装束假」和「程假」的。
「装束假」就是收拾行装的时间,「程假」就是赶路的时间。至于假期长短,根据调动的距离而定。在唐代,如果官员跨区调动,意味着你可以休一段很长的假。去哪里、见什么人,全由你自己说了算。
长庆四年(西元八二四年)八月,大诗人刘禹锡从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调到和州(今安徽马鞍山市和县),先后游览了岷江、洞庭湖、夏口。眼看着就要到目的地了,好朋友崔敦诗给他写了一封信,说自己刚刚被罢相,在宛陵工作。
刘禹锡二话不说,直接骑着小毛驴绕到宛陵(今安徽省宣城市),和好友游山玩水,宴饮了一番。这一次调动,刘禹锡玩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更有趣的是,由于玩得很尽兴,刘禹锡还把自己的旅游见闻写了下来。
好了,算一下唐朝官员的假期吧,光是法定假日、祭祀假、田假、授衣假就有一四○多天的假。如果赶上自己结婚、职务调动或探亲,就能有两百多天的假期,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啊。
老天爷,用一道神雷把我劈到唐朝做官吧。
调侃归调侃,唐朝官员有这么多假期,充分说明两个问题:对社会伦理的尊重,以及对自然和人性足够的尊重。
(本文摘自《一日看尽长安花:大唐沉浸式生活体验》/究竟出版社)
【内容简介】
唐朝是中国歷史上最辉煌盛大的时代,国力强盛、四方来使、文化鼎盛、歌舞升平……身为唐代都城,长安不但是当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都市(没有之一),它的规画也深深影响后世的都城,甚至包括邻近的日本和新罗,怎么想都是此生必去。
但就算是一般的旅游,要是不事先做点功课、安排行程,都难免有迷路被拐的风险;穿越到唐朝这么刺激的事,古代规矩又这么多,还傻乎乎瞎闯乱晃的话,哪天脑袋搬家也只能说不意外。
本书正是你最佳的大唐旅游良伴。并非粗略介绍代表唐朝的各种文化,而是透过10大场景,深入挖掘大唐本色,带领读者体验在长安生活、求学、入仕为官的各种样貌与细节,一窥大唐盛世的真实风貌。
【作者简介】
覃宜明
湖北荆州人,中国人民大学硕士,青年歷史作家,天涯论坛高人气作者。潜心研究隋唐史多年,左手「诙谐幽默」,右手「逻辑讲史」。着有《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全六册)。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