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90年代的主流电影《饮食男女》,刻画的是一家人在饭桌前,佳肴美食吸引着每个人的食欲;但,潜藏在美味背后的,却是各对自身的生活感觉,有不一样的选择。那是经济发展一定积累后,市民社会个体化的写照。这里,说明着:就算我们一家人在一张餐桌上,共享了美食,心中的疏离仍跟着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势,愈趋单向化!

所谓跟着感觉走,无非便是这单相化的表徵。背后潜藏的是:资本消费年代在竞争市场中,只有话语权的争夺,而失去人与人在愿景上的连结。所以,饮食在我们的日常里,努力地扮演着连接相互情感的角色;也因此,饮食非止是口腹之欲,更是生活共同体的重要课题。

这是食安问题的文化思维。表面上看来,社会大眾透过司法体系,亟欲在重惩黑心油大资本家之时,看到的是自身健康竟与噁油横财的亿万豪宅,产生如此不平等的关系;实质上,饮食背后最根源的,还是对于我们仍有一个共食、共享,而后能共生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恐惧及疑问。

民主政治、议会制度、选票自主、科层分工……既是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却也愈来愈受到挑战。就说食安问题,由卫福部来控管其食品的安全门吧!这背后,食物的生产及消费,如何与都市钢筋丛林之外的泥土,产生深入并有效能的对话关系,才是面对资本化、市场化导致食安弊端的根本之道。在这里,立即面对的问题,反而不仅是饮食安全表象上的政治、社会问题;更长远地看,是文化政策有没有、该如何落实于泥土的根源问题。当然,我们在说的,不是以文化艺术来表现食安议题;而是让文化艺术因为找到与在地、社区、泥土对话的关系后,得以有效制衡资本市场在竞夺文化发言权时,发出真正落实于民间的声音!

文创产业、影视商业以上柜公司横扫市场,希冀在未来国际化市场上夺得一席的文化部,势必得因应资本无国界的涌动,创造免于被边缘化的机会。人说:台北是青年创投人才济济的亚洲城市,这当然是潮流带来的优势。只不过,就福利国家的未来愿景而言,民主政治的文化想像,其实在平衡一种过度失衡的市场文化。

更何况,文化的泥土化也是能创造国际化能量的。2003年联合国「国际教科文组织」将长远流传日本农民文化中的「里山精神」,落实为未来人类生活共同的文化规章,便是一个值得被提醒的例子。在这里,「里山」提出来的,倒不是保护自然生态而己;而是更进一步提出,人与自然如何对待的问题。所以,它是一种美学,是一种文化,更可以创造完全以资本市场为「想像共同体」以外的互助合作式文化。

共生文化与食安问题的关系,是在具体社会的具体危机中,创造一种与民共生的愿景。它也已具体落实在日本「大地艺术祭」,及台湾的美浓、宜兰、埔里。

谁说饮食男女的文化,一定得在都市文创、市场、潮流的竞比中,才显现产值?食安危机提供一种我们共思泥土化文化的深层契机。毕竟,每一个在这片土地上呼吸的身体,都是一粒种籽,但,泥土还在吗?

(作者为差事剧团团长)

#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