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季,中国大陆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增率高达18.3%,是空前记录。这也是去年同期GDP受新冠肺炎疫情重挫的对照及强力反弹,自易理解,更值得注意的是,该季经济成绩单,亦反映出大陆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初步绩效。惟经检视,今年第一季大陆经济增长动能,主要来自「外循环」;至于「内循环」表现则相对平淡。这种情况表明,大陆官方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内循环,以免让外循环「喧宾夺主」。
双循环格局的内涵,可说是「以内循环为主体,推动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系以内循环为先。这是去年10月下旬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新做的政策部署。即该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之中,高度强调「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而其前提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换言之,要先把内循环做大做强,再以此带动外循环,进而追求双循环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境界。
该五中全会通过的上述「建议」,实为政策方针,其于去年11月3日全文公布,即开始对全大陆产经活动发生指导作用。儘管今年3月的全国人大与政协「两会」,才以上述「建议」为本,通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但今年第一季,仍为十四五规划开局、经济双循环格局生效的起始期,殆无疑义。
而双循环经过今年第一季的实践后,总的绩效尚可。据大陆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该季GDP年增率,得以在去年同期负6.8%低基期上,获致18.3%的高增长;若算两年平均增长率(以今年第一季数值对比前年同期而算出),则是5%。其中,作为内需代表性指标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今年第一季年增率达33.9%,惟其是以去年同期负19%的「超低基期」所衬托出来;若再算两年平均年增率,则为4.2%。
严格说来,今年第一季呈现的两年平均GDP增幅5%,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4.2%,都不是很突出,而皆有大幅提升空间,连带该季消费者物价指数与去年同期持平不涨,都显示疫情对总体经济及社会需求衝击相当深重,非短期能恢復旧观。
不过,疫情发作以后,大陆外需气势反而旺盛,显着压过内需。如去年第一季,在疫情最肆虐情况下,大陆出口贸易竟然仅稍低于平盘,即小幅衰退3.5%。因此,今年第一季出口贸易年增率没有很低的基期可比,惟仍大幅跃增38.7%(以人民币计价出口值为准,下同)。大陆国家统计局未就出口额公布两年平均增长率,惟概估应是显着超过10%,简直是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率「望车尾灯」。
也可以说,当前大陆经济增长,在相当大程度上是靠外需带动。去年大陆GDP难得年增2.3%,背后不能抹煞同年出口增长4%的贡献。而出口的贡献,今年第一季更为凸显;若无此因素,该季GDP年增率必打折扣,亦难有工业生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双双大幅扩张(皆超过两成)的表现。
自去年初以来,大陆出口贸易的稳健表现,和疫情关系密切。海外市场买家先是哄抢医卫用品,后来则转为争购工业料件,以支应各国生产链疫后復原,兼提高库存、备战国际通膨风险。相关的多数产品,中国大陆都是主要供应方,因而陆方拿到满手订单,得以为经济增长添薪加柴。但却在无形中导致「双循环」格局发生偏差,即让外需当了领头羊,而非内外需并荣及相互促进。
更何况,大陆当前异乎寻常的出口好景,在将来疫情因素淡化后,很可能会回归常态,即难再有两位数的出口额年增率。
因此,大陆官方有必要预防境内产业界发生「偏好外需」的惯性心理;最好的办法,当然不是刻意打压出口,而是大力创造内需商机,包括消费内需及投资内需,以诱导厂商面向国内市场扩大投资。
当前大陆最值得创造的内需商机,在于大健康产业、新世代资通用具及内容、配合「碳中和」目标的新能源载具、开放农村土地流转所带动的新城镇建设等。这些类项的产值,皆能在GDP中举足轻重。官方可以鼓励相关厂商引进外国优质料件进行产制或建设,成品或服务亦可兼营外需市场,必可构成大规模、高质量的「双循环」;当然也能有效带动大陆经济转型升级,自不在话下。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