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奖如新手创作者成为作家的第一步,得奖与否,都是养分。凌性杰长期担任教职,面对有志创作的年轻学子与新手创作者,也总是鼓励「踊跃参赛」,「尤其写作经验还不丰富的创作者,能从文学奖评审口中听到对自身作品的讨论。评审阵容中往往有许多名家,对新人而言,是很重要的个别技术指导课程。」

2003年,SARS疫情甫在台湾落幕,凌性杰以〈萤火虫之梦〉获时报文学奖新诗组首奖,「那天是帮学生监考的空檔之余接到通知电话,心情很亢奋,萤火虫的形象微小、微弱,我以为不是在文学奖中很讨喜的题材。」电话挂断,不到30岁的年轻教师,兴奋地在走廊向太平洋大吼:「我得奖啦!」

凌性杰说,对他而言,这份奖项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评审阵容之华丽,每位评审的意见,都影响了他往后的创作,「这些老师们看匿名作品时的认真,还有他们给予的建议,都提醒了我,文学奖得不得奖在其次,作品能被讨论、解析,就是珍贵的收穫。」

大大小小的文学奖近年于台湾逐一设立,凌性杰也从中累积评审经验。不管是评审新诗或是散文,除基本文字技巧及符合徵文门槛外,「内容深入人心」是他认为最重要的,「我觉得文学作品必须具备感动人心的能量,甚至对评审有情感教育功能。例如我以前看一些作品描写亲子衝突,写他如何跟他的长辈对话等,创作者可能只有20几岁,能让我觉得作者怎么如此睿智的处理生命伤痛。」

凌性杰说,单篇作品、匿名参赛的文学奖,对写作新手是很好的舞台,可增进经验,奖金也着实能让生活较为舒服。但不可否认的是,单篇、匿名赛制常被诟病奖金猎人太多,有志报名文学奖的参赛者,应参酌奖项设计意义及目的性投稿,如此也可让每个文学奖更有特色。

#新手 #作品 #奖项 #评审 #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