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石油、天然气与煤炭价格同步飙涨,全球能源危机隐然形成。这次能源危机主要由天然气所带动,供给面因疫情及气候灾害导致天然气生产与投资不足,需求面则是因今年年初天气寒冷,天然气消耗大,至今国际间天然气的储量都未补齐,近来又遇上景气復甦,用电需求大增,但欧洲风力发电却严重不足,导致天然气价格大涨。即将到来的冬天是否寒冷,是下一个对天然气供给的重要考验。

由于天然气与石油及煤炭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天然气短缺与价格上涨致使各国火力电厂与取暖设备改而採用煤炭与石油,拉高两种能源价格。国际能源总署(IEA)即表示,天然气与煤炭供应严重短缺,连带促使业者大规模改用石油产品或直接使用原油发电,而这可能导致全球每日原油需求增加50万桶。

基本上,不同化石能源间存在的替代性对全球能源供给是有正面效果,对电厂而言,在不同化石能源间弹性转换,是维护电力供应安全的重要机制。由于煤炭价格的上涨幅度远不如天然气,转换为燃煤发电的确有助于纾解能源危机。倘若这种替代性不存在,天然气短缺将更为严重。

然而,上述的替代性也使得每种化石能源价格易受他种能源价格的影响。传统上,石油与天然气价格连动密切,天然气价格向来以石油价格马首是瞻,这次则是相反,由天然气带动石油价格。煤炭则较独立,有自己的走势,但此次也受到天然气的强力拉动。

儘管替代性有助于能源安全,但若产生「共伴效应」则反而会加速危机的恶化。这也是未来可能的风险。

笔者所谓的「共伴效应」的发生,主要导因于生产者的策略考量,包括同时生产石油与天然气的生产国,以及单独以液化天然气(LNG)为出口主力的生产国。目前,同时具有石油与天然气生产能力的大国有美国与俄罗斯,美国是石油与天然气第一大生产国,俄罗斯则居次,伊朗虽然也是兼具两者的重要生产国,但因其天然气出口不多,故加以排除。

由于目前的油价主要支撑力量之一是天然气价格,美俄两国生产者可能为了维持或拉高石油价格,而不积极增产天然气,造成天然气持续短缺,甚至更加严重。美国许多页岩开发商同时生产页岩油与页岩气,足以掌控两者的产量。俄罗斯油气虽分属不同开发商,但都由国家控制,这可能也是俄罗斯一直未增加对欧洲供应天然气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对于LNG主要出口国,例如卡达与澳洲,儘管现货价格飙涨,但两国厂商获利并不如想像中丰厚。主要是因为LNG销售是以长约的方式为主,两国长约的价格通常与石油价格挂勾,目前石油价格虽上涨,但幅度与天然气相差甚多,故而两国厂商所享有的利润有限。一直以来,这些厂商只能期待石油价格上涨来增加利润,然而,这次却不一样,这次天然气产量可以影响石油价格,在增加长约利润的考量下,他们可能也会选择不增产,放弃一些现货市场的利益,来换取长约的利润。

由此可知,国际主要天然气生产国的厂商,包括美国、俄罗斯、卡达与澳洲,均有可能因市场策略考量而不增加天然气的供应。在需求上升而供给无法跟上时,能源危机只会更加恶化。过去几乎没有出现过以天然气为主的全球性能源危机,此次应是一个例外。但没有例外的是,自20世纪以来的全球能源危机绝大多数与供给方的操控有关,虽然目前还没有明显的迹象,未来应很难避免。

由于天然气缺乏国际防卫机制,天然气危机比石油危机更可怕。在IEA的推动下,国际上早已存在石油安全储备机制,主要国家的石油安全存量均高达90天以上。天然气不但缺乏此一机制,且受物理上的限制,很难建立足够的安全存量,再加上近来签订的LNG合约多附带目的地条款,限制LNG进口国间彼此救援的空间。这些均会加重共伴效应所带来的损害。

#煤炭 #危机 #价格 #石油价格 #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