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涨幅即通膨率,系调查食、衣、住、行、育、乐的价格变化,我国纳入368个项目,每项目查了许多样本(花色),总计25,000个样本,随后把查得的花色价格涨幅以几何平均得出项目的涨幅,再依各项目的权重,加权平均得出CPI。
■368个项目可挑选若干项编成不同的价格指数,例如核心物价只查293项(排除蔬果及能源)、每月至少买一次的物价(高购买频度)只查70项,而高低所得家庭消费偏好不同,穷人食物、居住两类权重达六成,富人这两类不到四成,其通膨率自然不同。
近来物价高涨,让大家又注意到物价指数。长期以来,政府所发布的统计对多数人是很无感的,但物价不一样,因为大家每天都在买东西,因此对政府所公布的物价特别有感。
多数时候,民眾认为政府低估了通膨率。我们常有这种感觉,明明物价涨这么凶,但政府总说是温和上涨,明明通膨压力如此沉重,但官方却云淡风轻的说通膨压力趋缓,数字和感觉如此背离,自然要惹来粉饰太平之议。
然而,官方真的粉饰太平吗?政府统计不可信吗?在政治的干扰下,有时确实是如此,但却也不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多数时候政府统计还是可信的,只是我们没时间考察统计的内涵,只用自己的经验来验证数字的真偽,而偏偏数字的走向和我们的经验未必相符,因此自然会认为官方在粉饰太平。
不同族群 感受大不同
我们来考察一下,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是根据平均每户消费结构来编算的,譬如每月消费所花的钱,10%花在外食,2.2%用来买肉,1.3%买蔬菜,3.6%买衣服、7.8%消遣娱乐等等,这样编出来的CPI自然不符合每个人的感觉,因为每个家庭的消费结构都不一样,天天吃外食的人,外食费涨了自然压力倍增,但对于不吃外食的人,就算外食费涨翻天,他也不会有感觉的。
苏东坡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有人就是不喜欢吃肉,因此任凭猪、牛、鸡、鸭的行情涨到多高也不影响他,但蔬菜水果上涨时,他就要愤怒了,由此可知,消费者物价指数取一个平均消费结构为权重来编制,用以观察总体经济可以,用来迎合每个人的感觉,是不可能的。
有鑑于此,在消费者物价指数之外,各国政府都会编一些特殊分类的指数,例如各国央行就比较重视核心物价指数(核心CPI),它排除了蔬果及能源这些易受天候及政治干扰的项目,以做为货币政策调控的参考。试想,如果是一场大雨使得蔬果价格大涨,通膨率飙至6%,而核心物价依然平稳,这时降低通膨的方法是升息吗?当然不是,正确的做法是赶快復耕。
消费者物价太过无感,因此日本政府编了购买频度别的CPI,就是挑一些常常消费的产品编成一个物价指数,人情之常,常买的东西或涨或跌,都比较有感,例如今年物价涨这么凶,但看看我们的通膨率竟没有超过3%,政府自然要挨骂,但一看高购买频度的CPI,11月涨了6.6%,这下子就明白了,看来政府并没有粉饰太平。
只看通膨 难察穷人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是宋诗的名篇,反映贫富生活、消费及偏好的差别,同一个CPI套在穷人、富人之间岂能引起共鸣?因此得看所得层级别的CPI,这些年由于食物价格涨得凶,因此穷人所面对的物价压力特别大,如今穷人的通膨率已升破3%。
用通膨率(CPI涨幅)来观察总体物价的变动是合宜的,但若要做为货币政策调控的参考,若要观察穷人的压力,若要观察通膨如何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通膨率是不够的,得看看更多的物价指数才行。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