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能透过大数据创造营收,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要能拥有大量资料,或更为厉害的是拥有自动累积资料的机制。最典型,最早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营运模式,就是Google、Amazon、FB及Apple,而Netflix、Uber及Grammarly等业者则是后起之秀,同时类似的营运模式在不同地理市场区域也演化出线,这些着名、且成功的个案都是建立起自动累积资料的机制。
更深入看,Google是提供人们更便利的使用网路来累积人们偏好的资料,Amazon是提供买方更便利的网路採购以累积消费者资料,FB是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社群互动、讯息交换机制以累积人们动态及往来资料,Apple以其传统的软硬体体验优势圈起了「果粉」,Netflix是针对传统影视的需求,将「随选视讯」转变成「精准提供视讯」,至于Uber掌握到了计程车费率受管制的限制,而成功切入市场。而知名独角兽Grammarly,则是从妥适场景的英文写作服务为起点,透过提供服务持续精进到各种场景所需的英文写作服务。
传统软体大厂,如Microsoft后来也开始大幅转向,从过去销售软体逐渐转变成收订阅模式,传统日本电子大厂Sony,也经歷多回的转型后,2021年也开始转向以娱乐内容为核心凝聚「粉丝」社群的营运模式,尝试透过「鬼灭之刃」等知名作品,藉着电影、动漫、游戏及音乐等不同形式内容的连结及滚动累积出粉丝社群。
从以上这些国际业者的成功经验,或营运模式转向,可以发现到这些以大数据为基础业者的营运模式核心,在于掌握到人们「特定的价值需求」,建立可自动累积资料数量的「服务机制」,然后再发挥出所掌握资料的价值,提供其他客群进一步的服务而创造营收。这才是所谓「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背后的经济逻辑。
台湾也有许多业者尝试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业者或平台:相应于Amazon,台湾也有许多电商平台,而且近年竞争激烈;相应于FB社群,台湾也有PPT、Dcard及痞客邦。只是,台湾这些平台,大多仍无法跨出华文市场。
在国际市场上,台湾制造业相对具竞争优势,过去几年政府透过补助及租税奖励,大力推动智慧制造,制造业者们也藉着制造流程累积了许多「大数据」,这些「大数据」藉着AI、数位双生技术,对于制造场域的成本及效率有相当大的助益,对于开发新产品的速度,应有机会逐步发挥。不过,相应于国际业者们创造出在市场上滚动经营客群的模式而言,似乎还缺了些主动创造营收获利的味道。
台湾在国际间最知名的资料库,应该是「健保资料库」,毕竟台湾的医疗保健指数(HealthCareIndex)名列全球领先地位,健保制度更是为先进国家所标竿。台湾优质的健保制度,可藉着提供台湾人维繫健康的重要价值需求而累积出资料。虽然,学研机构非常希望藉着这样的机制,能够进一步创造价值,只是健保资料为特种个人资料,如果期待直接在国际上创造营收,而不是为在地的人们提供服务创造价值,恐怕得耗费更大的成本,优先顺序上势必得细细斟酌考量。
累积大数据,藉着大数据当作新的资源「投入」,进而形成创造价值、营收及获利,应该是个新兴且重要的「大趋势」。台湾业者如要搭上这波趋势,在大数据提供价值对象、策略作法、先后顺序上,政策上得有多方的配套予以协助引导。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