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负担是健保制度下,从需求端抑制医疗资源浪费的政策工具,它是指有健康保险时,病患就医时须「自行负担」的医疗费用。若是部分负担订的太低,由于病患个人承担的费用远低于整体社会所耗用的医疗成本,投保人在缺乏真实价格引导下,会滥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出现不必要的医疗需求。相反地,如果部分负担订的太高,却也可能让病患负担不起「必要的」医疗服务,失去投保的意义。到底提高部分负担是否会减少医疗需求?能否抑制「非必要」的医疗行为?这个答案取决于投保人医疗需求对价格(部分负担)的敏感程度。

过去研究大多发现,人们的医疗需求会因为部份负担提高而下降,不过,却也发现医疗需求的价格敏感度不高,依照估计结果推算,即便部份负担大幅调高50%,门诊次数可能只会下降2.5%到10%。而住院需求的价格敏感度更是接近零,显示人们住院的需求并不会因为部分负担的调整而有变化。

儘管部分负担对投保人是否就医的决策影响有限,但却可能对民眾的就医选择造成相当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台湾健保为了引导民眾分级医疗,让「诊所看小病,大医院看大病」,对门诊部分负担採差别订价,依照就医院所的等级:医学中心、区域医院、地区医院与诊所,分为4种价格,举例来说,若是民眾直接到医学中心看诊,需自付固定金额420元的部分负担,但去诊所就医则只需付50元。笔者最近的一篇研究就发现台湾门诊部分负担制度能显着减少医学中心与区域医院的门诊量达40%到50%,且减少的门诊量,大多是能在诊所治疗的疾病,像是感冒、上呼吸道疾病等。

除了门诊、住院有部分负担外,绝大部分的健康保险也会要求病患自付一部分的药费,台湾的健保制度亦是如此,依据药费的不同,收取0~200元的部分负担,总药费100元以下免收费,总药费每增100元,就向民眾多收20元的「部分负担」,直到上限200元。

此外,持有慢性病连续处方笺的病人,其药费是免部分负担。为了节省支出,今年健保署初步研议药品部分负担新制,拟取消百元以下药费及慢笺免部分负担,要求民眾至少要负担一些药费 (即总药费在300元以下时,民眾一律负担40元)。

近期经济学研究发现消费者将0元(免费)视为一个特别的价格,相较于其他价格,人们对0元附近的微小价格变化很敏感,换句话说,若是一项物品/服务从免费变成是要付费,那怕是要消费者拿一笔小钱,也能显着降低需求,经济学家称之为「0元效应」(zero price effect)。

最近有篇论文利用日本的资料,发现每次门诊的部分负担从0元小幅提高至2美元(约新台币55元),能显着降低门诊次数,并减少抗生素药物的滥用。

这对部份负担的改革有重要意涵,依照这个发现,部分负担或许不用订得太高,但不应该免除,小额的部分负担能在不增加民眾太多负担下,相当程度地抑制浪费。

#负担 #发现 #医院 #价格 #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