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更或危老的改建计画,牵涉复杂的各种专业领域,先不论改建后的空间是否能满足「一坪换一坪」,倘若改建后的房价没有翻涨,别说地主或屋主签下同意书的意愿不高,建设公司也不会有推动意愿。宝舖建设副总陈松林就坦言,以第三种住宅区为例,即使有容积奖励,对建商而言也没什么利润;但多数地主却对重建抱持幻想,一昧地要求分更多,完全曲解都更的原意是「更新」,而不是「中乐透」!

陈松林指出,不论是建商担任实施者,或採自办改建,盖房子总得花上一大笔费用,政府因此提供相当比例的「容积奖励」,除了可以满足老房子所欠缺的电梯、消防安全、及相关公共设施所需面积外,多余的坪数可对外销售,用以支付营造费用。问题是,房价高低因为区域条件不同有所差异;但建筑结构的安全或危险,却不会分「蛋黄区」或「蛋白区」,同样会面临天灾地变的威胁,而如果市场价格达不到一定水准,改建后可对外销售的总金额无法支应工程费用,改建希望就渺茫了。

房价上涨该喜?该忧?立场不同,思维自然也不同。近年全台房价涨幅可观,不少人批评政府打房不力,没有落实居住正义;然而,许多卡关多年的都更案,却一下子解开了结,过去怎么算都难以执行的「财务计画」,因为房价上涨,资金压力与风险瞬间减轻,居然获得解套。儘管房价决定都更命运的现象并非正途,却是目前真实存在的吊诡状态。

#地主 #安全 #都更 #外销售 #房价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