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2050净零碳排,国际间多国都已开始行动,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到2021年底,已有65国进行碳定价的交易、近30国设置碳交易制度。台湾虽也喊「2050净零碳排」,却还是口号阶段,要不要课碳费,该怎么课?至今尚未确认,接轨国际已慢半拍。

碳交易先决条件要先建立排碳量的核配机制、决定各产业部门的碳排配额,排碳量若超过配额,就要到市场购买碳权抵换。减碳做得好的业者可拥有碳权,可在市场上释出、交易。但是要有碳交易,须先建立碳费制度,尔后才能盘查、决定配额等,台湾皆尚未建立。

KPMG安侯永续发展顾问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林泉兴指出,国际碳市场交易已成型,要进入碳交易前,首要作业即是盘查温室气体。因此金管会以法规强制要求上市柜公司完成基本功,未来也将透过环保署提升查证机构能量、工业局协助强化企业盘查能力,其目的在于提升国内出口竞争力,降低因国际碳费或碳税导致的出口风险。

KPMG安侯建业会计师事务所依据产业的减碳现况、政府行动、减碳能力等三大项评比,做成首份《净零排放准备度》排名,受评比的32国里,日本排名第7,南韩排名11,属于全球前段班。

林泉兴表示,南韩已经完成核配碳权,决定排放许可的配额,南韩政府并根据最佳可行技术(BAT)产制产品,给予租税减免等奖励。中国大陆的碳交易市场也已上路,虽然是试点阶段,受管制的产业也只有电力业,但未来中国大陆可能成为最大碳交易市场。

资诚会计师黄清衍也认同碳费应专款专用,政府可以租税抵减政策鼓励产业技术、更新设备达到减碳的目的。

黄清衍说,政府已开始检讨能源结构、能源配比,增加再生能源的比率,已经是执行减碳的开始,台湾预计2023年开始徵收碳费并鼓励企业提升技术、提升设备,已经是好的开端。

#碳费 #提升 #碳交易 #配额 #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