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4日清晨,俄罗斯兵分四路入侵乌克兰,爆发「俄乌战争」。台湾受俄乌战争情势的衝击,以及在中共军机不断扰台下,积极提升国防及军事作战力量(即战力),引起各方重视。国防部也于今年起推动新制,举办为期14天「史上最硬教召」。在此同时,台湾在兵役制度(简称「兵制」)上,应採徵兵制或募兵制,以及现行服义务役期间是否过短等议题,引起各方热烈讨论。

徵兵制又称义务役制,凡是合乎资格的国民,均依法完成服兵役义务,具有形式上的公平性,藉以充实部队人力,并期降低政府财政负担。然而义务役薪资与民间薪资水准相比,会被压低甚多,有如课徵「徵兵税」。强制性的徵召,也会影响年轻人的生涯规划。若是徵用过多的兵员,形成过度劳力密集的战斗体,人力资源被低度利用,将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常为人所诟病。也因有些人千方百计的逃避兵役,明显打击该制的公平性。

与徵兵制对应者,则是募兵制,又称志愿役制,是透过劳动市场来招募。从市场价格机能运作言,对于专业技术需求高、职业风险大,且战技不易被替代者,其薪资水准要高;反之则可以低,需要足够的资讯来筛选人才。若是以僵化且统一的薪资水准取才,极可能造成生产力高的人不来,来的则是生产力较低者;不够具吸引力的薪资结构,往往造成家境清贫及职业选择竞争力较弱势者从军。因此,薪资结构要具足够吸引力,对风险贴水、个人自由度受限等进行合理补偿,否则募兵效果将会不如预期。若是国家採取全募兵制,且能适才适所、发挥战力,人事费用造成财政负担势必很重,也可能排挤到军事投资及其他支出。

由上可知,徵兵制与募兵制各有其优缺点及其限制;採取徵兵与募兵并行制,撷其所长而去其短,应该是个努力方向。基此,为了提升国防整体战力,对徵兵与募兵之组合上,那些项目具替代性(分工),那些项目具互补性(合作),两者之最适当的结构比多少,如何随情境不同而能机动调整,以及后备军人在平时发挥生产力及战时发挥战斗力等,国防部应有仔细、周全的评估与规划。

我国宪法第20条规定:「人民有依法律服兵役之义务。」在2000年以前,义务役一直是台湾兵制的主流。然自2000年以后,陈水扁总统推动替代役,并将义务役期从2004年逐年缩短2个月,至2008年役期已仅为1年;到了马英九总统时代后期,为了强化募兵制,义务役期只剩下4个月的「军事训练」。至于义务役完役后,储备为后备军人。而自2018年以后,募兵制虽已成为主流,徵兵制却依法不能废除。近年来,随着推动募兵制绩效欠彰、少子化现象、两岸关系相对紧张等之发展,人民对兵制的看法也就随之改变。

依据最近相关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七成以上的民眾,支持服义务役期恢復成1年甚至以上;然就受到直接衝击的准役男言,许多人倾向于不赞同。显然此项议题仍有其争议,值得理性沟通与讨论。日前国防部长邱国正在立法院证实「研拟恢復1年义务役」,且倾向「不修法处理」。我们期待政府在面对中共军事压力下,台湾为了发挥应有国防战力,周全考量在少子化下的役男供给人数、与武器装备的配合度、与志愿役人力之互补性或代替性、政府预算规模与结构、经济与产业发展等,进行综合性检讨与整体性谋划,以期决定在徵兵制下的最适役期,不应受选票压力而扭曲应有决策。

至于志愿役方面,薪资水准应与生产力、任务特质,及战斗力做密切挂鉤。在武器装备日益精密及专业操作下,用高薪招募高科技人才,专业化、科技化、知识性的充实国防战备与战力,动态调整与时俱进,才能发挥募兵制的功效。尤其政府所採行的募兵制,薪资结构是否足以招募到所需人才,值得深切检讨并图谋改进。

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国防军费投入已呈现相当悬殊的局面,台湾必须採取「以小搏大」的不对称作战(Asymmetric Warfare)策略,实乃大势所趋。所谓不对称作战,系指军力弱者对上军力强者之战争中,追求如何能够克敌制胜。此种作战首重发挥吓阻力;万一开打,也要足以保家卫国。因此,在当前强调科技战、资讯战、网路战的趋势下,除战略、战术要有全新思维外,政府应有效率的安排兵制,加强现代化的训练与动员。军中所需专业人才而民间转换不易者,则应招募职业军人长期培养。为期强化徵兵制与后备军人制度的功能,应合理规划服义务役之役期与教育召集训练的强度;并将古代「寓兵于农」精神进化成现代化「寓兵于工商」,有效建立战时人才与战技需求资讯库,平时人才留在民间各展所长,厚植经济发展实力,一旦遇有战事,能够及时积极动员,发挥整合战斗力量。

#国防 #募兵制 #义务 #战力 #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