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节,启用40年的高雄巿第一殡仪馆因设备老旧,交通动线如遇「大日」还会打结,高雄巿殡葬管理处争取经费,规画改建为立体复合式大楼,更打算舍去「殡葬」、「殡仪」2个词,不仅降低嫌恶、嫌避设施观感,更要符合生命礼仪的完整构面。
高雄巿殡葬管理处长石庆丰表示,整个人生的毕业典礼并不是只有殡跟葬,它包括「殓、殡、奠、祭、葬」等5个构面,殡葬2个字过于狭隘,因此等巿殡改建完成后会一併更名,届时「殡仪馆」也会随机关名称做调整,以符合现代生命礼仪的所有服务面向。
至于取名方向,虽然现在还不具体,但其他县巿仍有叫殡葬管理、也有叫生命礼仪,像台中就叫做生命礼仪管理处,为了寻求社会共识,到时候应该会透过公民参与,希望能将符合现代生命礼仪的服务构面都涵盖进去。
殡管处表示,第一殡仪馆、第二殡仪馆改名,未来可望舍弃「殡仪馆」,希望採用中性词汇,市民普遍都可接受的名称,扭转外界对旧有名称的刻板印象。改建工程预计今年就会办理整体规画,届时将边建、边拆,服务不会减少。
第一殡仪馆为综合性殡葬园区,含殡仪馆、纳骨塔及火化场等,占地约8公顷,1982年坐落于三民区本馆路后,殡仪设施已40年,现有礼厅10间、停柩室33间及冷冻柜240柜,每年约服务200万治丧及祭拜民眾,约占全市需求量85%。
由于设施老旧,导致不敷使用,且周遭本馆路600巷每逢「大日」交通容易大打结,殡管处为撤底解决问题,决定重新规画及改善一殡园区空间及交通动线,针对既有设施增加量体,以立体殡礼综合大楼及立体停车场等扩充量能。
因疫情升温,为避免再发生群聚感染,殡管处针对清明扫墓祭祖,鼓励民眾分流祭拜,除了晋塔、迁出等申办业务,不开放民眾入塔追思,户外祭祀广场也管制人流管制,室外空间以每人1平方公尺为原则。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