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长苏贞昌日前出席「2022地方创生论坛」时表示,为鼓励青年人投入地方创生,原来在前瞻计画预算所匡列五年(民国110~114年)60亿可以再提高,五年120亿都没有关系。
就平衡城乡差距,带动地方发展而言,政府是该好好支持地方创生,这些年政府确实也做了不少事,不但于各县市广设青年培力工作站,也在北、中、南、东设辅导中心,更匡列了60亿的预算。国发会开始推动地方创生时,是运用各部会既有的预算,未有特定经费,自110年起匡列60亿,这笔支出已不算小,如今苏院长兴之所至,又要扩大到120亿,政府有钱吗?预算究竟在哪里?国发会龚主委表示:「院长的确有这样的指示,我们来研拟相关做法,至于是否在前瞻四期里编这笔预算,还要讨论。」
苏院长近来非常阔气,109年夏天提出班班有冷气,这笔300亿的预算,最后也只能循前瞻计画以特别预算编列,如今忽然又要让地方创生的预算翻倍,这些钱都不是小数目,对于传统的文官体系而言,院长既有指示,岂敢不买单?然而,说实话,我们的财政并没有很宽裕,如此东加个300亿,西加个60亿,势必排挤其他预算而影响政府施政计画。
这些年会让苏院长以为财政很宽裕的原因,应该是来自岁计剩余连续四年超过一千亿,任何人听到岁计剩余年年有千亿,自然也就阔气起来了,回想108年元旦总统蔡英文不也是因为岁计剩余升高,便表示要让低收入民眾分享经济红利。然而,岁计剩余升高就表示财政宽裕,政府很有钱吗?并非如此。
要看政府财政宽裕与否要看政府的岁入、岁出,我国的帐本有点多,除了年度预算,还有特别预算,因此要两本帐一起看,常常年度预算平衡,但加了特别预算马上转为可观的赤字。何以如此,因为特别预算多数是举债的收入,尤其这些年我们的前瞻计画、纾困预算、国防武器採购全是靠特别预算融通,也就是靠举债,如此哪来剩余,又哪来经济红利?
那么,岁计剩余又从何而来?这不是个好辞汇,会让人以为政府财政很宽裕,其实这是误解,大家想想,每年都得借钱度日的人怎么会有剩余?同样的,一个国家也不可能又有赤字,又有剩余,这是很浅显的道理。
但近年我国就经常出现既有财政赤字,又有岁计剩余,怎么会如此矛盾?原因就在于衡量财政赤字的是岁入、岁出,而衡量岁计剩余的是总收入、总支出。注意,这两组用语不能用常识去理解,用常识理解,两者并没有差别,但在政府预算上两者是有差异的,岁入、岁出这一组资料不含举债收入,也不含债务还本,是「实质收入」、「实质支出」,其所呈现的是一国真实的财政处境。
而岁计剩余的估算基础是总收入、总支出,这一组资料包括举债收入、债务还本等「非实质收入」、「非实质支出」。如此看来,会出现入不敷出的财政赤字,又同时有逾千亿的岁计剩余,其原因正是政府大幅举债扩充了总收入,以致年年虽有财政赤字,却也年年有岁计剩余。
中央政府这些年到底举了多少债?依财政部最新资料,过去三年(108~110)每年债务之举借,从预算数来看,依序是1,937亿、4,653亿、9,259亿,举债规模为歷年之最,这是预算数,实际举债也许会因为税收超徵而少一些,但从预算数也可以看出当前财政处境是非常困难的,光靠税收、事业收入等「实质收入」已无法支应政务需求的。更有甚者,如此举债在低利率年代,债息压力尚不致太大,如今随着全球升息之风吹起,日后政府债息支出必增,如此一来又将排挤相关政务预算,财政处境之困难,于此可知。
我国财政统计之复杂,容易混淆已是老毛病了,预算、特别预算、非营业基金预算、必须三本帐一起看才能观其全貌。而岁入与总收入、岁出与总支出又形似而神异,由此衍生出来的财政赤字、岁计剩余自然容易混为一谈。挑好的看,可以只看年度预算,畅谈岁计剩余,挑坏的看,可以看特别预算、财政赤字,如此各说各话,非仅让民眾一头雾水,也让总统、阁揆容易误判财政情势。
我们当前的财政处境并不宽裕,近年前瞻建设、纾困计画甚至所发的三倍券、五倍券全数是发行公债所借来的钱,这些特别预算带来的债务有些已实现,有些在随后几年也会实现,届时财政将更为困难。我们认为政府有必要把这些容易混淆的辞汇,以浅显而准确的用语加以解释,不仅以此提醒国人,也以此让阁揆、总统了解财政的全貌,莫以为这小小的辞汇没什么了不起,古今多少事的误解都是由小小的辞汇发生,若能解释清楚,对我国财政稳定将有莫大的助益。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